講者:吳惠齡
日期:2020-04-21
觀看: 748
  • 00:00 1.
    index 1
  • 00:18 2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• 03:36 3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• 06:45 4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• 09:24 5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• 11:50 6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• 14:26 7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二、道德體驗的「誠明所知」
  • 15:31 8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二、道德體驗的「誠明所知」
  • 17:41 9.
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二、道德體驗的「誠明所知」
  • 19:24 10.
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• 22:16 11.
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• 24:42 12.
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• 27:17 13.
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• 31:28 14.
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• 32:44 15.
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• 34:41 16.
    ◎ 問題與討論:1. 請問張載對於佛、道之本體論的批判為何?2. 請問張載對於佛、道之生命觀的批判主要為何?3. 請問張載如何論述關於世界本源的問題?4. 張載認為傳統詮釋「天」、「道」是不可取的,請問張載認為要如何詮釋「天」、「道」?5. 張載認為傳統詮釋「神」「化」是不可取的,請問張載認為如何詮釋「神」「化」?6. 請問張載如何區分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?7. 請問張載如何區分「天地之性」與「氣質之性」?
  • 索引
  • 筆記
  • 討論
  • 全螢幕
中國哲學史-張載-下
長度: 39:26, 瀏覽: 749, 最近修訂: 2020-07-10
    • 00:00 1.
      index 1
    • 00:18 2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  • 03:36 3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  • 06:45 4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  • 09:24 5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  • 11:50 6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一、「內外之合」與「大其心」
    • 14:26 7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二、道德體驗的「誠明所知」
    • 15:31 8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二、道德體驗的「誠明所知」
    • 17:41 9.
      第三節 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二、道德體驗的「誠明所知」
    • 19:24 10.
  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  • 22:16 11.
  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  • 24:42 12.
  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  • 27:17 13.
  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  • 31:28 14.
  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  • 32:44 15.
      第四節 「民胞物與」的人生境界
    • 34:41 16.
      ◎ 問題與討論:1. 請問張載對於佛、道之本體論的批判為何?2. 請問張載對於佛、道之生命觀的批判主要為何?3. 請問張載如何論述關於世界本源的問題?4. 張載認為傳統詮釋「天」、「道」是不可取的,請問張載認為要如何詮釋「天」、「道」?5. 張載認為傳統詮釋「神」「化」是不可取的,請問張載認為如何詮釋「神」「化」?6. 請問張載如何區分「德性所知」與「見聞之知」?7. 請問張載如何區分「天地之性」與「氣質之性」?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吳惠齡
    發表人
    吳惠齡
    單位
    powercam.fju.edu.tw (root)
    建立
    2020-04-21 00:00:00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0-07-10 08:59:44
    長度
    39: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