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0:00 1.
    index 1
  • 07:50 2.
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• 12:41 3.
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• 14:36 4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18:05 5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18:54 6.
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• 18:55 7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18:55 8.
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• 18:56 9.
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• 18:56 10.
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• 18:57 11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18:57 12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18:57 13.
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• 18:58 14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18:58 15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18:59 16.
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• 18:59 17.
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• 18:59 18.
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• 18:59 19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19:00 20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19:00 21.
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• 19:01 22.
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• 19:18 23.
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• 19:19 24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19:20 25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22:10 26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22:12 27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22:15 28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22:23 29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23:57 30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23:59 31.
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• 23:59 32.
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• 24:00 33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4:01 34.
    Slide 14
  • 24:02 35.
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• 24:03 36.
    Slide 14
  • 24:03 37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4:04 38.
    Slide 14
  • 24:05 39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4:05 40.
    Slide 14
  • 24:05 41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4:06 42.
    Slide 14
  • 24:06 43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4:08 44.
    Slide 14
  • 24:08 45.
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• 24:10 46.
    (2). 寫人:   a. 以言行來刻劃人物,並及於心理   b. 人物形象類型化   c. 具有道德鏡鑑的傾向 (3). 記言:對話逼真生動,辭令記載上相當精鍊有說服力
  • 24:11 47.
    3. 特點:晉.范寧《穀梁傳.序》:「左氏艷而富,其失也巫。」 (1). 善於敘事:能以簡要文字,為事件過程勾勒出具體而清晰的輪廓,使人看到事件的發生、發展、結束,甚至點明原因。  a. 敘事角度:全知的第三人稱角度,並以權威性的「君子曰」申明主張,具有鮮明的道德教化立場。  b. 情節結構:主要是線型發展,重視前因後果。  c. 戰爭描寫:最為出色
  • 24:15 48.
    (三)、左傳1. 作者: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所作。今無定論。2. 是否為解釋《春秋》經的作品? (1). 兩書相較,屢見有經無傳,或有傳無經之事例 (2). 《春秋》紀事結束後,《左傳》又多記十七年史事。 故現代學者以為《左傳》並非為了解經而作,但至劉歆七略改題為《春秋左氏傳》,《漢書.藝文志》繼承之,故被列為三傳之一。
  • 24:16 49.
    3. 特點:晉.范寧《穀梁傳.序》:「左氏艷而富,其失也巫。」 (1). 善於敘事:能以簡要文字,為事件過程勾勒出具體而清晰的輪廓,使人看到事件的發生、發展、結束,甚至點明原因。  a. 敘事角度:全知的第三人稱角度,並以權威性的「君子曰」申明主張,具有鮮明的道德教化立場。  b. 情節結構:主要是線型發展,重視前因後果。  c. 戰爭描寫:最為出色
  • 25:14 50.
    (2). 寫人:   a. 以言行來刻劃人物,並及於心理   b. 人物形象類型化   c. 具有道德鏡鑑的傾向 (3). 記言:對話逼真生動,辭令記載上相當精鍊有說服力
  • 26:52 51.
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• 26:53 52.
    Slide 14
  • 27:17 53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7:18 54.
    Slide 14
  • 27:18 55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7:19 56.
    Slide 14
  • 27:19 57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7:20 58.
    Slide 14
  • 27:21 59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7:21 60.
    Slide 14
  • 27:22 61.
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• 27:22 62.
    Slide 14
  • 27:23 63.
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• 27:23 64.
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• 27:24 65.
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• 27:25 66.
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• 27:25 67.
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• 27:25 68.
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• 27:26 69.
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• 27:26 70.
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• 33:20 71.
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• 35:38 72.
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• 38:39 73.
    index 2
  • 38:51 74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44:31 75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48:46 76.
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• 52:11 77.
    「此其近者禍及身,遠者及其子孫。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?位尊而無功,奉厚而無勞,而挾重器多也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。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?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,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:「諾!恣君之所使之!」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,質於齊,齊兵乃出。
  • 57:55 78.
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• 57:55 79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57:56 80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57:57 81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57:58 82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57:58 83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57:59 84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57:59 85.
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• 58:00 86.
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• 58:33 87.
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• 58:34 88.
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• 58:34 89.
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• 58:35 90.
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• 58:35 91.
    「此其近者禍及身,遠者及其子孫。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?位尊而無功,奉厚而無勞,而挾重器多也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。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?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,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:「諾!恣君之所使之!」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,質於齊,齊兵乃出。
  • 58:36 92.
    二、諸子散文
  • 59:17 93.
    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  • 1:03:00 94.
    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  • 1:07:11 95.
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• 1:07:25 96.
    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  • 1:08:04 97.
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• 1:09:18 98.
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• 1:09:21 99.
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• 1:09:21 100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09:22 101.
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• 1:09:23 102.
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• 1:09:30 103.
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• 1:09:31 104.
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• 1:09:32 105.
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• 1:10:37 106.
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• 1:10:46 107.
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• 1:10:59 108.
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• 1:15:30 109.
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• 1:15:31 110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26 111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29 112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29 113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1 114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1 115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2 116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6 117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7 118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7 119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8 120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8 121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8 122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18:39 123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• 1:21:13 124.
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……有夠囉嗦……吧!
  • 1:21:16 125.
    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  • Index
  • Notes
  • Comment
  • Fullscreen
文學史1111017
Duration: 1:21:51, Browse: 529, Last Updated: 2022-10-17
    • 00:00 1.
      index 1
    • 07:50 2.
  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  • 12:41 3.
  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  • 14:36 4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18:05 5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18:54 6.
  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  • 18:55 7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18:55 8.
  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  • 18:56 9.
  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  • 18:56 10.
  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  • 18:57 11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18:57 12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18:57 13.
  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  • 18:58 14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18:58 15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18:59 16.
  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  • 18:59 17.
  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  • 18:59 18.
  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  • 18:59 19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19:00 20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19:00 21.
  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  • 19:01 22.
  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  • 19:18 23.
  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  • 19:19 24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19:20 25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22:10 26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22:12 27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22:15 28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22:23 29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23:57 30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23:59 31.
  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  • 23:59 32.
  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  • 24:00 33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4:01 34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4:02 35.
  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  • 24:03 36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4:03 37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4:04 38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4:05 39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4:05 40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4:05 41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4:06 42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4:06 43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4:08 44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4:08 45.
  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  • 24:10 46.
      (2). 寫人:   a. 以言行來刻劃人物,並及於心理   b. 人物形象類型化   c. 具有道德鏡鑑的傾向 (3). 記言:對話逼真生動,辭令記載上相當精鍊有說服力
    • 24:11 47.
      3. 特點:晉.范寧《穀梁傳.序》:「左氏艷而富,其失也巫。」 (1). 善於敘事:能以簡要文字,為事件過程勾勒出具體而清晰的輪廓,使人看到事件的發生、發展、結束,甚至點明原因。  a. 敘事角度:全知的第三人稱角度,並以權威性的「君子曰」申明主張,具有鮮明的道德教化立場。  b. 情節結構:主要是線型發展,重視前因後果。  c. 戰爭描寫:最為出色
    • 24:15 48.
      (三)、左傳1. 作者: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所作。今無定論。2. 是否為解釋《春秋》經的作品? (1). 兩書相較,屢見有經無傳,或有傳無經之事例 (2). 《春秋》紀事結束後,《左傳》又多記十七年史事。 故現代學者以為《左傳》並非為了解經而作,但至劉歆七略改題為《春秋左氏傳》,《漢書.藝文志》繼承之,故被列為三傳之一。
    • 24:16 49.
      3. 特點:晉.范寧《穀梁傳.序》:「左氏艷而富,其失也巫。」 (1). 善於敘事:能以簡要文字,為事件過程勾勒出具體而清晰的輪廓,使人看到事件的發生、發展、結束,甚至點明原因。  a. 敘事角度:全知的第三人稱角度,並以權威性的「君子曰」申明主張,具有鮮明的道德教化立場。  b. 情節結構:主要是線型發展,重視前因後果。  c. 戰爭描寫:最為出色
    • 25:14 50.
      (2). 寫人:   a. 以言行來刻劃人物,並及於心理   b. 人物形象類型化   c. 具有道德鏡鑑的傾向 (3). 記言:對話逼真生動,辭令記載上相當精鍊有說服力
    • 26:52 51.
  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  • 26:53 52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7:17 53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7:18 54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7:18 55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7:19 56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7:19 57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7:20 58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7:21 59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7:21 60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7:22 61.
      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    • 27:22 62.
      Slide 14
    • 27:23 63.
      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    • 27:23 64.
      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    • 27:24 65.
      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    • 27:25 66.
      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    • 27:25 67.
      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    • 27:25 68.
  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  • 27:26 69.
  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  • 27:26 70.
      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    • 33:20 71.
  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  • 35:38 72.
  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  • 38:39 73.
      index 2
    • 38:51 74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44:31 75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48:46 76.
  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  • 52:11 77.
      「此其近者禍及身,遠者及其子孫。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?位尊而無功,奉厚而無勞,而挾重器多也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。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?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,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:「諾!恣君之所使之!」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,質於齊,齊兵乃出。
    • 57:55 78.
  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  • 57:55 79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57:56 80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57:57 81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57:58 82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57:58 83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57:59 84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57:59 85.
  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  • 58:00 86.
      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    • 58:33 87.
      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〈觸龍說趙太后〉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。齊曰:「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強諫。太后明謂左右:「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」
    • 58:34 88.
     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,太后盛氣而揖之。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,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;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恃輦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飲得無衰乎?」曰:「恃鬻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,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: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之色稍解。
    • 58:34 89.
      左師公曰: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竊愛憐之,願令得補黑衣之數,以衛王官。沒死以聞。」太后曰:「敬諾。年幾何矣?」對曰:「十五歲矣。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」對曰: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於長安君。」曰:「君過矣!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
    • 58:35 90.
      左師公曰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為之泣,念悲其遠也!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『必勿使反!』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左師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,趙主之子孫侯者,其繼有在者乎?」曰:「無有。」曰:「微獨趙,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婦不聞也。」
    • 58:35 91.
      「此其近者禍及身,遠者及其子孫。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?位尊而無功,奉厚而無勞,而挾重器多也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。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?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,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:「諾!恣君之所使之!」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,質於齊,齊兵乃出。
    • 58:36 92.
      二、諸子散文
    • 59:17 93.
      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    • 1:03:00 94.
      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    • 1:07:11 95.
  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  • 1:07:25 96.
      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    • 1:08:04 97.
  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  • 1:09:18 98.
  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  • 1:09:21 99.
  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  • 1:09:21 100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09:22 101.
  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  • 1:09:23 102.
  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  • 1:09:30 103.
  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  • 1:09:31 104.
  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  • 1:09:32 105.
  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  • 1:10:37 106.
  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  • 1:10:46 107.
      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    • 1:10:59 108.
      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 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 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   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    • 1:15:30 109.
      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    • 1:15:31 110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26 111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29 112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29 113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1 114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1 115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2 116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6 117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7 118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7 119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8 120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8 121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8 122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18:39 123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    • 1:21:13 124.
      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……有夠囉嗦……吧!
    • 1:21:16 125.
      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    Location
    Folder name
    陳恬儀
    Author
    陳恬儀
    Branch
    powercam.fju.edu.tw (root)
    Created
    2022-10-17 21:22:52
    Last Updated
    2022-10-17 21:46:23
    Duration
    1:21:51
   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