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0:00 1.
    index 1
  • 03:01 2.
    3. 佛教文化:印度民族富想像,提供傳奇許多內容,使其題材更豐富,思想及用語方式也時時出現傳奇中。如〈杜子春傳〉即依自佛教故事〈烈士池〉。  (右圖為芥川龍之介改編〈杜子春傳〉 )
  • 03:02 3.
    二、傳奇成立之助力1. 古文運動:古文敘事遠勝駢體,最宜寫小說。2. 科舉風氣:士子為科舉考試而進行「溫卷」。 1). 宋.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:「唐之舉人,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,然後以所業投獻,踰數日又投,謂之『溫卷』。如幽怪錄、傳奇等皆是也。蓋此等文備眾體,可以見史才、詩筆、議論。至進士則多以詩為贄,今有唐詩數百種行於世者是也。」 2). 傳奇盛於中晚唐,實受科舉風氣之鼓勵,唐人傳奇以某某傳為題,亦受以史傳文溫卷之影響。
  • 03:04 4.
    3. 佛教文化:印度民族富想像,提供傳奇許多內容,使其題材更豐富,思想及用語方式也時時出現傳奇中。如〈杜子春傳〉即依自佛教故事〈烈士池〉。  (右圖為芥川龍之介改編〈杜子春傳〉 )
  • 03:04 5.
    三、文體:敘事、詩歌、議論綜合的虛構小說1. 講究文采。以散文為主,但駢儷句法仍夾雜使用。此種現象可能有以下原因: 1). 駢文流傳已久。 2). 抒情寫景適合使用駢文。 3). 使散文風格傾向華美綺麗,增加審美意趣。2. 往往夾雜詩歌與議論(因溫卷導致)。 1). 夾帶詩歌易使故事進行不暢。 2). 作者常藉議論以說明寫作動機和觀念,導致藝術性減損。
  • 03:05 6.
    3. 深受史傳影響。 1). 多以「傳」或「記」名篇。 2). 以人物事跡為主,於故事發端,往往交待人物姓氏、籍貫,故事時間、地點,以示可信。 3). 結尾多提供一段類似史傳「論贊」的議論或總評,以表示作者看法和態度,類似正史中「列傳」體制如《史記》中的「太史公曰」。 4). 敘事角度為客觀之第三人稱,並往往聲稱故事來自某人敘事,或某人目擊之類,以加強可信度。4. 情節結構曲折有致,人物類型鮮明,亦多對話以推動情節。
  • 06:08 7.
    四、題材(一)、三大特徵:1. 佛、道二教盛行,增加寫作題材與想像空間。2. 唐代進士與倡妓戀愛成風,助長愛情小說。3. 藩鎮跋扈、弱肉強食,助長豪俠小說。(二)、四種主要類型:1. 神異故事2. 諭世故事3. 愛情故事4. 豪俠故事
  • 08:43 8.
    3. 深受史傳影響。 1). 多以「傳」或「記」名篇。 2). 以人物事跡為主,於故事發端,往往交待人物姓氏、籍貫,故事時間、地點,以示可信。 3). 結尾多提供一段類似史傳「論贊」的議論或總評,以表示作者看法和態度,類似正史中「列傳」體制如《史記》中的「太史公曰」。 4). 敘事角度為客觀之第三人稱,並往往聲稱故事來自某人敘事,或某人目擊之類,以加強可信度。4. 情節結構曲折有致,人物類型鮮明,亦多對話以推動情節。
  • 08:44 9.
    四、題材(一)、三大特徵:1. 佛、道二教盛行,增加寫作題材與想像空間。2. 唐代進士與倡妓戀愛成風,助長愛情小說。3. 藩鎮跋扈、弱肉強食,助長豪俠小說。(二)、四種主要類型:1. 神異故事2. 諭世故事3. 愛情故事4. 豪俠故事
  • 08:45 10.
    神異故事: 如王度〈古鏡記〉、無名氏〈補江總白猿傳〉、張鷟〈遊仙窟〉。 主要流行於初唐,為志怪和傳記的結合。 大曆人陳玄祐〈離魂記〉影響後世倩女離魂故事。
  • 11:20 11.
    Slide 9
  • 11:41 12.
    2. 諭世故事: 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、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 受到佛道思想影響,表達人生如夢的宗旨。
  • 11:42 13.
    Slide 9
  • 11:43 14.
    2. 諭世故事: 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、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 受到佛道思想影響,表達人生如夢的宗旨。
  • 11:44 15.
    3. 愛情故事: 沈既濟〈任氏傳〉、白行簡〈李娃傳〉、許堯佐〈柳氏傳〉、蔣防〈霍小玉傳〉、元稹〈鶯鶯傳〉、陳鴻〈長恨歌傳〉、李朝威〈柳毅傳〉。 中唐表現最傑出。
  • 11:45 16.
    鶯鶯傳
  • 11:45 17.
    霍小玉
  • 11:46 18.
    4. 豪俠故事: 袁郊〈紅線傳〉、杜光庭〈糾髯客傳〉、〈崑崙奴〉、〈聶隱娘〉 晚唐因藩鎮為禍,故豪俠故事輩出。
  • 11:46 19.
    Slide 15
  • 11:47 20.
    Slide 16
  • 11:47 21.
    (三)、唐人自撰傳奇專集1. 牛肅《記聞》。2. 牛僧孺《玄怪錄》。3. 李復言《玄怪錄》。4. 裴鉶《傳奇》。5. 袁郊《甘澤謠》。
  • 11:48 22.
    五、張鷟〈遊仙窟〉1. 中土久佚,保存於日本,清末楊守敬著錄於《日本訪書志》。日本學者研究,此篇傳入日本約中國開元時期。對日本文壇頗有影響。2. 敦男主人奉使河源道中,夜間借宿一第宅,與女主人崔十娘、五嫂歡宴調笑, 最後與十娘一夜繾綣。內容卑下,辭旨淺鄙,但保存唐人口語。
  • 14:21 23.
    3. 以簡短散文夾雜俚語俗詞,交待人物動作或某事物出現外,敘述語言及人物對話主要由華麗的駢文,甚至五七言詩句組成。4. 一方面由六朝雜賦和俗賦演變而來,又有模依民間通俗文學之痕跡,與變文俗講風格相近。
  • 16:15 24.
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• 16:16 25.
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• 16:16 26.
    二、俗講:※佛家講經,有「僧講」與「俗講」,「僧講」是面對僧眾講經,「俗講」是對一般世俗民眾講經。1. 俗講:講講唱唱,宣揚佛經。 1). 俗講見於文字即變文,變文之現場演出為俗講。 2). 中國古代本有講故事,唱歌謠,散韻夾雜的講唱體,然俗講產生應該受到印度文化極大的影響。
  • 16:17 27.
    2. 主講者為僧徒,即「俗講僧」,對象為一般大眾。主要是依據經文,為一般俗眾講解佛家教義的說唱活動。 1). 魏晉以來,佛教流行時,宣揚佛教的手法中就包括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。「轉讀」,或稱「詠經」、「唱經」,乃指講經時抑揚其聲,詠唱經文。至唐代,乃與宣唱法理,開導眾心的「唱導」,共同組成講經活動。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,包括偈頌歌贊的梵唄,融合講說與詠唱為一體,有說有唱,遂成為唐代的「俗講」形式。
  • 16:17 28.
    2). 俗講底本即「講經文」,內容多取自佛經教義,現在敦煌遺書中尚保存十來種,如〈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經文〉、〈妙法蓮華講經文〉、〈維摩詰講經文〉等。 多散韻結合,說唱兼行。 「說」為淺近文言或日常口語,「唱」主要為七言,間雜三三句式的六言或五言韻文。
  • 16:19 29.
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• 16:46 30.
    2. 諭世故事: 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、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 受到佛道思想影響,表達人生如夢的宗旨。
  • 18:36 31.
    3. 愛情故事: 沈既濟〈任氏傳〉、白行簡〈李娃傳〉、許堯佐〈柳氏傳〉、蔣防〈霍小玉傳〉、元稹〈鶯鶯傳〉、陳鴻〈長恨歌傳〉、李朝威〈柳毅傳〉。 中唐表現最傑出。
  • 20:09 32.
    鶯鶯傳
  • 20:11 33.
    霍小玉
  • 20:12 34.
    4. 豪俠故事: 袁郊〈紅線傳〉、杜光庭〈糾髯客傳〉、〈崑崙奴〉、〈聶隱娘〉 晚唐因藩鎮為禍,故豪俠故事輩出。
  • 21:48 35.
    Slide 15
  • 21:49 36.
    Slide 16
  • 21:50 37.
    (三)、唐人自撰傳奇專集1. 牛肅《記聞》。2. 牛僧孺《玄怪錄》。3. 李復言《玄怪錄》。4. 裴鉶《傳奇》。5. 袁郊《甘澤謠》。
  • 22:04 38.
    五、張鷟〈遊仙窟〉1. 中土久佚,保存於日本,清末楊守敬著錄於《日本訪書志》。日本學者研究,此篇傳入日本約中國開元時期。對日本文壇頗有影響。2. 敦男主人奉使河源道中,夜間借宿一第宅,與女主人崔十娘、五嫂歡宴調笑, 最後與十娘一夜繾綣。內容卑下,辭旨淺鄙,但保存唐人口語。
  • 22:06 39.
    3. 以簡短散文夾雜俚語俗詞,交待人物動作或某事物出現外,敘述語言及人物對話主要由華麗的駢文,甚至五七言詩句組成。4. 一方面由六朝雜賦和俗賦演變而來,又有模依民間通俗文學之痕跡,與變文俗講風格相近。
  • 22:06 40.
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• 22:07 41.
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• 22:07 42.
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• 24:11 43.
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• 25:43 44.
    index 2
  • 26:32 45.
    二、俗講:※佛家講經,有「僧講」與「俗講」,「僧講」是面對僧眾講經,「俗講」是對一般世俗民眾講經。1. 俗講:講講唱唱,宣揚佛經。 1). 俗講見於文字即變文,變文之現場演出為俗講。 2). 中國古代本有講故事,唱歌謠,散韻夾雜的講唱體,然俗講產生應該受到印度文化極大的影響。
  • 28:31 46.
    2. 主講者為僧徒,即「俗講僧」,對象為一般大眾。主要是依據經文,為一般俗眾講解佛家教義的說唱活動。 1). 魏晉以來,佛教流行時,宣揚佛教的手法中就包括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。「轉讀」,或稱「詠經」、「唱經」,乃指講經時抑揚其聲,詠唱經文。至唐代,乃與宣唱法理,開導眾心的「唱導」,共同組成講經活動。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,包括偈頌歌贊的梵唄,融合講說與詠唱為一體,有說有唱,遂成為唐代的「俗講」形式。
  • 30:51 47.
    2). 俗講底本即「講經文」,內容多取自佛經教義,現在敦煌遺書中尚保存十來種,如〈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經文〉、〈妙法蓮華講經文〉、〈維摩詰講經文〉等。 多散韻結合,說唱兼行。 「說」為淺近文言或日常口語,「唱」主要為七言,間雜三三句式的六言或五言韻文。
  • 32:36 48.
    3. 俗講於唐代流行的狀況 1). 有文淑僧者,公為聚眾譚說,假託經論。所言無非淫穢鄙褻之事。不逞之徒,轉相鼓扇扶樹。愚夫冶婦,樂聞其說,聽者填咽寺舍。瞻禮崇奉,呼為和尚教坊。效其聲調,以為歌曲。其甿庶易誘。釋徒苟知真理,及文義稍精,亦甚嗤鄙之。近日庸僧,以名繫功德使,不懼臺省府縣。以士流好窺其所為,視衣冠過於仇讎。而淑僧最甚;前後杖背,流在邊地數矣。  唐朝敬宗皇帝在也寶歷二年(826),曾經「幸興福寺,觀沙門文漵僧俗講」。
  • 35:35 49.
    2). 「俗講僧」有:主詠經的都講,主講解的法師,主吟偈贊的梵唄等。 俗講有一定儀軌,維那鳴鐘集眾;法師、都講上堂升高座,作梵,念菩薩;說押座;開題,說莊嚴、懺悔、受三歸、請五戒、稱佛名等。正式講經,先由都講詠經原文若干,法師即就經文敷陳講解,繼以唱辭。一段完了,例以套語催經;於是都講再詠經若干,次又由法師解說。如此反復,直至講畢,以解座文結束。 3). 宋代已無俗講記錄,但民間「說話」伎藝中,尚有「說經」一家,專門演說佛書。
  • 39:05 50.
    三、「轉變」與「變文」1. 「轉變」為一種與「俗講」同時流行於唐代社會的說唱伎藝。但「轉變」與「俗講」之間是否有必然關係,則不太確定。但二者皆以一般民眾為對象的說唱藝術。2. 唐代說唱者並不限於俗講僧,地點也不限於佛教寺院,內容也不限於佛經故事,故有道教的,也有民間傳說、歷史掌故、社會傳聞等題材。
  • 39:59 51.
    3. 當今學界一般認為,敦煌「變文」或許即為唐代佛寺講經與民間說唱文學相混合下的產物,是在演繹佛理的宗教文學說教意圖的影響下,逐漸發展出來的新興通俗文體。4. 「轉變」,就是說唱變文,當時極為盛行,上自宮廷,下至鬧市,都有演出,且出現了演出的專門場所「變場」。
  • 41:34 52.
    5. 變文,或簡稱「變」,為「轉變」的底本,在敦煌說唱類作品中保存較多。1). 明確標名「變文」或「變」者有八種:《破魔變文》、《降魔變文》、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、《八相變》、《頻婆娑羅王后宮彩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》、《漢將王陵變》、《舜子變》(又題《舜子至孝變文》)、《前漢劉家太子變一卷》(又題《前漢劉家太子傳》)。2). 題目殘佚,據其體制,應屬變文一類者:《伍子胥變文》、《李陵變文》、《王昭君變文》、《張議潮變文》、《張淮深變文》、《目連變文》等數種。
  • 44:11 53.
    3). 上述作品,除《舜子變》基本為六言韻語、體近俗賦,《劉家太子變》全為散說、體近話本外,其餘共同特點是:a. 說唱相間,散韻組合演述故事。說為表白宣講,多用俗講或淺近駢體;唱為行腔詠歌,多為押偶句韻的七言詩。與講經文相似,但變文一般不引原經文,唱辭末句也無催經套語等等。這說明唱腔與講經文也不同。b. 說白與吟唱轉換時,每有慣用的過階語作提示,如「……處若為陳說」,「……時有何言語」之類。有人說這是演唱前指示圖畫的套語,講經文沒有這類過階語。
  • 46:40 54.
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• 48:24 55.
    Slide 32
  • 48:35 56.
    Slide 33
  • 49:00 57.
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• 49:07 58.
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• 49:21 59.
    Slide 32
  • 49:22 60.
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• 49:23 61.
    Slide 32
  • 49:23 62.
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• 49:24 63.
    Slide 32
  • 49:25 64.
    Slide 33
  • 49:25 65.
    參、唐代說話與敦煌話本1. 「說話」:當眾,亦即面對聽眾口述故事。為宋元小說發展的一環,但唐代已有「說話」的相關記載,敦煌寫本亦有一些資料,但資料有限且殘損嚴重。2. 隋唐時代已見時人有聽人「說一好話」或唐人郭湜〈高力士外傳〉說太上皇晚年在宮中,每天聽高力士:「或講經、論議、轉變、說話」,或元稹〈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〉有「翰墨題名盡,光明聽話移」,自注云:「樂天每與予遊,從無不書名屋壁。又嘗於新昌宅說〈一枝花〉話,自寅至巳,猶未畢詞也。」等記載。
  • 53:36 66.
    3. 敦煌中的話本有《唐太宗入冥記》(太宗遊地府)、《廬山遠公話》(慧遠成高僧故事)、《韓擒虎話本》(隋武將韓擒如何佐楊堅滅陳,並降伏大夏單于)。4. 可知早期話本面目,亦可了解唐代有一些不同的說唱文學的風貌。
  • 54:32 67.
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• 55:08 68.
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• 55:21 69.
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• 55:23 70.
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• 56:35 71.
    那一位比較美?
  • 56:39 72.
    那一位比較美?
  • 56:55 73.
    那一位比較美?
  • 57:22 74.
    這樣呢?
  • 57:48 75.
    Slide 6
  • 57:58 76.
    這樣呢?
  • 58:06 77.
    Slide 6
  • 58:10 78.
    這樣呢?
  • 58:11 79.
    Slide 6
  • 58:11 80.
    Slide 7
  • 58:12 81.
    Slide 8
  • 58:13 82.
    Slide 7
  • 58:48 83.
    Slide 8
  • 58:55 84.
    那一種花比較美?
  • 59:13 85.
    Slide 10
  • 59:21 86.
    Slide 11
  • 59:26 87.
    壹、「唐詩」與「宋詩」:兩種美感典型 小結:1. 唐詩與宋詩並不只是時代的分別,而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形態。2. 此兩種風格形態,與唐宋間的文化發展相關。3. 其後元、明、清等各個時代的「唐」、「宋」優劣之爭,也是兩種不同形態美的抉擇。
  • 1:00:18 88.
    韋應物〈滁州西澗〉 獨憐幽草澗邊生,上有黃鸝深樹鳴。 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。蘇舜欽〈滁州西澗〉 春陰垂野草青青,時有幽花一樹明。 晚泊孤舟古祠下,滿川風雨看潮生。那一首詩較屬於自然意象的並列,那一首比較呈現出「我」的感官或觀點?
  • 1:04:06 89.
    王維〈終南山〉 太乙近天都,連山到海隅。 白雲迴望合,青靄入看無。 分野中峰變,陰晴眾壑殊。 欲投人住宿,隔水問樵夫。蘇軾〈題西林壁〉 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處高低各不同; 不識廬山真面目,祇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兩首都歌詠山勢複雜廣大,變化萬千,但二者寫法有何不同?
  • 1:06:56 90.
    index 3
  • 1:09:48 91.
    李白〈王昭君〉  漢家秦地月,流影照明妃。 一上玉關道,天涯去不歸。 漢月還從東海出,明妃西嫁無來日。 燕支長寒雪作花,蛾眉憔悴沒胡沙。 生乏黃金枉圖畫,死留青塚使人嗟。(其一) 昭君拂玉鞍,上馬啼紅顏。 今日漢宮人,明朝胡地妾。(其二)
  • 1:11:04 92.
    杜甫〈詠懷古跡〉第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,生長明妃尚有村。 一去紫台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, 畫圖省識春風面,環珮空歸月夜魂。 千載琵琶作胡語,分明怨恨曲中論。白居易〈昭君詞〉 滿面胡沙滿鬢風,眉銷殊黛臉銷紅。 愁苦辛勤憔悴盡,如今卻似畫圖中。 漢使卻回憑寄語,黃金何日贖蛾眉? 君王若問妾顏色,莫道不如宮裏時!
  • 1:16:28 93.
    李白〈王昭君〉  漢家秦地月,流影照明妃。 一上玉關道,天涯去不歸。 漢月還從東海出,明妃西嫁無來日。 燕支長寒雪作花,蛾眉憔悴沒胡沙。 生乏黃金枉圖畫,死留青塚使人嗟。(其一) 昭君拂玉鞍,上馬啼紅顏。 今日漢宮人,明朝胡地妾。(其二)
  • 1:16:28 94.
    王維〈終南山〉 太乙近天都,連山到海隅。 白雲迴望合,青靄入看無。 分野中峰變,陰晴眾壑殊。 欲投人住宿,隔水問樵夫。蘇軾〈題西林壁〉 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處高低各不同; 不識廬山真面目,祇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兩首都歌詠山勢複雜廣大,變化萬千,但二者寫法有何不同?
  • 1:16:29 95.
    李白〈王昭君〉  漢家秦地月,流影照明妃。 一上玉關道,天涯去不歸。 漢月還從東海出,明妃西嫁無來日。 燕支長寒雪作花,蛾眉憔悴沒胡沙。 生乏黃金枉圖畫,死留青塚使人嗟。(其一) 昭君拂玉鞍,上馬啼紅顏。 今日漢宮人,明朝胡地妾。(其二)
  • 1:16:30 96.
    杜甫〈詠懷古跡〉第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,生長明妃尚有村。 一去紫台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, 畫圖省識春風面,環珮空歸月夜魂。 千載琵琶作胡語,分明怨恨曲中論。白居易〈昭君詞〉 滿面胡沙滿鬢風,眉銷殊黛臉銷紅。 愁苦辛勤憔悴盡,如今卻似畫圖中。 漢使卻回憑寄語,黃金何日贖蛾眉? 君王若問妾顏色,莫道不如宮裏時!
  • 1:16:31 97.
    〈明妃曲〉二首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,淚溼春風鬢腳垂。低徊顧影無顏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歸來卻怪丹青手。入眼平生幾曾有。意態由來畫不成,當時枉殺毛延壽。一去心知更不歸,可憐著盡漢宮衣。寄聲欲問塞南事,只有年年鴻雁飛。家人萬里傳消息,好在氈城莫相憶。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,人生失意無南北。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,氈車百輛皆胡姬。含情欲語獨無處,傳與琵琶心自知。黃金桿撥春風手,彈看飛鴻勸胡酒。漢宮侍女暗垂淚,沙上行人卻回首。漢恩自淺胡恩深,人生樂在相知心。可憐青冢已蕪沒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  • 1:20:24 98.
    歐陽修〈再和明妃曲〉 漢宮有佳人,天子初未識。一朝隨漢使,遠嫁單于國。絕色天下無,一失再難得。雖能殺畫工,于事竟益何?耳目所及尚如此,萬里安能制夷狄!漢計誠已拙,女色難自誇。明妃去時淚,灑向枝上花;狂風日暮起,飄泊落誰家。紅顏勝人多薄命,莫怨春風當自嗟。蘇軾〈昭君村〉 昭君本楚人,豔色照江水。楚人不敢娶,謂是漢妃子。誰知去鄉國,萬里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門楣,昭君去時憂色衰。古來人生盡如此,反復縱橫安可知!
  • 1:23:07 99.
    這幾首唐代的昭君詩 和宋代的,在關注的 焦點上有什麼明顯的 不同?
  • 1:23:13 100.
    〈明妃曲〉二首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,淚溼春風鬢腳垂。低徊顧影無顏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歸來卻怪丹青手。入眼平生幾曾有。意態由來畫不成,當時枉殺毛延壽。一去心知更不歸,可憐著盡漢宮衣。寄聲欲問塞南事,只有年年鴻雁飛。家人萬里傳消息,好在氈城莫相憶。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,人生失意無南北。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,氈車百輛皆胡姬。含情欲語獨無處,傳與琵琶心自知。黃金桿撥春風手,彈看飛鴻勸胡酒。漢宮侍女暗垂淚,沙上行人卻回首。漢恩自淺胡恩深,人生樂在相知心。可憐青冢已蕪沒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  • 1:23:23 101.
    歐陽修〈再和明妃曲〉 漢宮有佳人,天子初未識。一朝隨漢使,遠嫁單于國。絕色天下無,一失再難得。雖能殺畫工,于事竟益何?耳目所及尚如此,萬里安能制夷狄!漢計誠已拙,女色難自誇。明妃去時淚,灑向枝上花;狂風日暮起,飄泊落誰家。紅顏勝人多薄命,莫怨春風當自嗟。蘇軾〈昭君村〉 昭君本楚人,豔色照江水。楚人不敢娶,謂是漢妃子。誰知去鄉國,萬里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門楣,昭君去時憂色衰。古來人生盡如此,反復縱橫安可知!
  • 1:23:24 102.
    ※繆越〈論宋詩〉:「唐詩以韻勝,故雄渾,而貴蘊藉;宋詩以意勝,故精能,而貴深析透辟。唐詩之美在情辭,故豐腴;宋詩之美在氣骨,故瘦勁。唐詩如芍藥海棠,穠華繁采;宋詩如寒梅秋菊,幽韻冷香。」※日.吉川幸次郎《宋詩概說》以「唐人嗜酒而宋人好茶」為比喻,認為唐詩如「飲酒」,充滿青春熱情;宋詩如「品茶」,顯得成熟寧靜。
  • 1:23:25 103.
    貳、宋詩特色 宋詩基本上是唐詩的延續,在體制上面,皆依唐人所確立的形式,在詩歌主題和內涵方面,也多半依魏晉到唐人所立下的傳統來進行創作,而且,宋人也多仰慕唐詩,甚至以唐人為追隨模仿的對象。只是,宋詩處於唐詩的極盛之後,一方面繼承唐詩的創作,一方面必須創新,在藝術風貌和情味意境上,仍呈現新的風貌,自成一家。宋詩的特色,有下列數點:
  • 1:23:27 104.
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• 1:23:31 105.
    歐陽修〈再和明妃曲〉 漢宮有佳人,天子初未識。一朝隨漢使,遠嫁單于國。絕色天下無,一失再難得。雖能殺畫工,于事竟益何?耳目所及尚如此,萬里安能制夷狄!漢計誠已拙,女色難自誇。明妃去時淚,灑向枝上花;狂風日暮起,飄泊落誰家。紅顏勝人多薄命,莫怨春風當自嗟。蘇軾〈昭君村〉 昭君本楚人,豔色照江水。楚人不敢娶,謂是漢妃子。誰知去鄉國,萬里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門楣,昭君去時憂色衰。古來人生盡如此,反復縱橫安可知!
  • 1:23:34 106.
    ※繆越〈論宋詩〉:「唐詩以韻勝,故雄渾,而貴蘊藉;宋詩以意勝,故精能,而貴深析透辟。唐詩之美在情辭,故豐腴;宋詩之美在氣骨,故瘦勁。唐詩如芍藥海棠,穠華繁采;宋詩如寒梅秋菊,幽韻冷香。」※日.吉川幸次郎《宋詩概說》以「唐人嗜酒而宋人好茶」為比喻,認為唐詩如「飲酒」,充滿青春熱情;宋詩如「品茶」,顯得成熟寧靜。
  • 1:28:51 107.
    貳、宋詩特色 宋詩基本上是唐詩的延續,在體制上面,皆依唐人所確立的形式,在詩歌主題和內涵方面,也多半依魏晉到唐人所立下的傳統來進行創作,而且,宋人也多仰慕唐詩,甚至以唐人為追隨模仿的對象。只是,宋詩處於唐詩的極盛之後,一方面繼承唐詩的創作,一方面必須創新,在藝術風貌和情味意境上,仍呈現新的風貌,自成一家。宋詩的特色,有下列數點:
  • 1:29:38 108.
    1. 重哲理、好議論: 宋代理學盛行,宋人對於哲理思考與學識論辯具有濃厚的興趣。宋人喜歡以詩議論說理,甚至將理悟寄寓在日常生活瑣屑記錄中,或蘊含在登臨山水的體味裏,而形成表現人生哲理,帶有「理趣」意味的詩風。宋.嚴羽《滄浪詩話.詩評》曰:「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。」詩重哲理,故能思緻幽渺,渾涵萬有,然抒情造境,則遜於唐人。
  • 1:31:18 109.
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大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• 1:32:00 110.
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• 1:32:15 111.
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• 1:34:42 112.
    3. 審美與心境:平淡寧靜的追求與悲哀人生的揚棄 1). 平淡寧靜是宋詩的重要基調,也是多數宋人刻意追求的詩歌情境,這種平淡是經歷過絢麗燦爛之後,豪華落盡所見的真淳。如蘇東坡〈與二郎侄書〉:「凡文字,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,采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其實不是平淡,絢爛之極也。」(也因此,宋人才會將陶淵明提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) 2). 對人生的悲感採取較成熟的視角和從容的態度,因此也顥得較具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心情。如歐陽修〈別滁〉: 花光濃爛柳輕明,酌酒花前送我行。 我亦且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離聲。
  • 1:40:08 113.
    4. 關注題材:社會意識與日常生活關懷的增強 1). 宋人繼承杜甫與元、白之關懷社會的理想,但杜甫與元、白都只是在某個時期或偶爾為之,可是宋人卻在詩歌中明顯流露社會意識。(也和第一點配合) 2). 宋代以前,陶淵明經常在詩作中出現私生活的描寫,其後杜甫、白居易也進一步描述日常生活,但是宋人對日常生活的瑣屑細節的關懷則更加普遍,無論家居生活,朋友往來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詼諧戲謔情境,都可以成為宋詩關懷的焦點。
  • 1:43:12 114.
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• 1:46:39 115.
    參、宋詩之流變宋詩創作雖盛,但並不像唐詩那樣可以明確劃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並且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,大略可依時代及派別,說明如下:一、宋初三體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、宋詩風格確立: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四、江西詩派五、南宋四大家六、宋詩的尾聲: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七、遺民詩八、元好問
  • 1:46:41 116.
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• 1:46:42 117.
    參、宋詩之流變宋詩創作雖盛,但並不像唐詩那樣可以明確劃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並且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,大略可依時代及派別,說明如下:一、宋初三體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、宋詩風格確立: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四、江西詩派五、南宋四大家六、宋詩的尾聲: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七、遺民詩八、元好問
  • 1:46:42 118.
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• 1:46:42 119.
    4. 關注題材:社會意識與日常生活關懷的增強 1). 宋人繼承杜甫與元、白之關懷社會的理想,但杜甫與元、白都只是在某個時期或偶爾為之,可是宋人卻在詩歌中明顯流露社會意識。(也和第一點配合) 2). 宋代以前,陶淵明經常在詩作中出現私生活的描寫,其後杜甫、白居易也進一步描述日常生活,但是宋人對日常生活的瑣屑細節的關懷則更加普遍,無論家居生活,朋友往來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詼諧戲謔情境,都可以成為宋詩關懷的焦點。
  • 1:46:43 120.
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• 1:46:44 121.
    4. 關注題材:社會意識與日常生活關懷的增強 1). 宋人繼承杜甫與元、白之關懷社會的理想,但杜甫與元、白都只是在某個時期或偶爾為之,可是宋人卻在詩歌中明顯流露社會意識。(也和第一點配合) 2). 宋代以前,陶淵明經常在詩作中出現私生活的描寫,其後杜甫、白居易也進一步描述日常生活,但是宋人對日常生活的瑣屑細節的關懷則更加普遍,無論家居生活,朋友往來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詼諧戲謔情境,都可以成為宋詩關懷的焦點。
  • 1:46:44 122.
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• 1:46:46 123.
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• 1:46:51 124.
    3. 審美與心境:平淡寧靜的追求與悲哀人生的揚棄 1). 平淡寧靜是宋詩的重要基調,也是多數宋人刻意追求的詩歌情境,這種平淡是經歷過絢麗燦爛之後,豪華落盡所見的真淳。如蘇東坡〈與二郎侄書〉:「凡文字,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,采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其實不是平淡,絢爛之極也。」(也因此,宋人才會將陶淵明提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) 2). 對人生的悲感採取較成熟的視角和從容的態度,因此也顥得較具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心情。如歐陽修〈別滁〉: 花光濃爛柳輕明,酌酒花前送我行。 我亦且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離聲。
  • 1:46:55 125.
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• 1:46:55 126.
    3. 審美與心境:平淡寧靜的追求與悲哀人生的揚棄 1). 平淡寧靜是宋詩的重要基調,也是多數宋人刻意追求的詩歌情境,這種平淡是經歷過絢麗燦爛之後,豪華落盡所見的真淳。如蘇東坡〈與二郎侄書〉:「凡文字,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,采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其實不是平淡,絢爛之極也。」(也因此,宋人才會將陶淵明提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) 2). 對人生的悲感採取較成熟的視角和從容的態度,因此也顥得較具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心情。如歐陽修〈別滁〉: 花光濃爛柳輕明,酌酒花前送我行。 我亦且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離聲。
  • 1:46:58 127.
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• 1:47:00 128.
    1. 重哲理、好議論: 宋代理學盛行,宋人對於哲理思考與學識論辯具有濃厚的興趣。宋人喜歡以詩議論說理,甚至將理悟寄寓在日常生活瑣屑記錄中,或蘊含在登臨山水的體味裏,而形成表現人生哲理,帶有「理趣」意味的詩風。宋.嚴羽《滄浪詩話.詩評》曰:「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。」詩重哲理,故能思緻幽渺,渾涵萬有,然抒情造境,則遜於唐人。
  • 1:47:02 129.
    貳、宋詩特色 宋詩基本上是唐詩的延續,在體制上面,皆依唐人所確立的形式,在詩歌主題和內涵方面,也多半依魏晉到唐人所立下的傳統來進行創作,而且,宋人也多仰慕唐詩,甚至以唐人為追隨模仿的對象。只是,宋詩處於唐詩的極盛之後,一方面繼承唐詩的創作,一方面必須創新,在藝術風貌和情味意境上,仍呈現新的風貌,自成一家。宋詩的特色,有下列數點:
  • 1:47:14 130.
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• 1:47:22 131.
    參、宋詩之流變宋詩創作雖盛,但並不像唐詩那樣可以明確劃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並且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,大略可依時代及派別,說明如下:一、宋初三體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、宋詩風格確立: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四、江西詩派五、南宋四大家六、宋詩的尾聲: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七、遺民詩八、元好問
  • 1:48:20 132.
    一、宋初三體宋初詩壇約五、六十年間,仍然在唐詩的追隨模仿中,主要流行的有三體:白體、晚唐體、西崑體。1. 白體:約在宋太祖、太宗時流行,宗法白居易、元稹、劉禹錫諸人的唱和與歌詠閒適生活,較淺白通俗。重要詩人有王禹偁(但王晚年有意學杜甫)。2. 晚唐體:約在太宗後期及真宗朝,追隨賈島、姚合諸人「苦吟」風格,刻意追求字句鍛鍊。(此晚唐定義較寬)此派不滿白體,欲以賈島、姚合以救白體淺俗之弊。重要詩人如:潘閬、寇準、林逋、九僧(以惠崇為首)。惟詩境較顯狹窄。
  • 1:50:13 133.
    3. 西崑體:真宗景德年間,模仿李商隱駢儷詩風,字面華麗、對偶工整、用事精巧,然而學力不逮者,容易流於雕琢晦澀,句律太嚴,缺少自然情性。 代表詩人有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等人,因楊億諸人所撰之《西崑酬唱集》而得名。《西崑酬唱集》共收錄楊億等17人(原為18人,今本少了卷末的一篇王曾詩),詩作全部都是近體律詩,其中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三人占了五分之四以上。西崑體詩家皆祖述李商隠,以詩意細密,修辭精美為特色。楊、劉、錢三人比為才力富贍,身居館閣,發而為詩則雍容華貴,顯示盛世之音的氣氛。
  • 1:52:13 134.
    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 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人同為宋詩革新的推動者,尤以歐陽修為領袖。 (一)、歐陽修1. 歐陽修雖為宋詩革新運動領袖,但對西崑體之佳作亦極為推崇,所摒斥者為西崑末流一味堆砌雕琢,亳無生氣。故而歐陽修提倡以韓詩來矯其弊病。2. 歐陽修推崇李白及韓愈,主氣格,然而歐詩多平易疏暢,不像韓愈立意好奇,作盤空硬語。使用韓愈以文為詩的方式,主氣格而賤麗藻;重鍊意而輕修辭;又以詩議論,以詩紀事,為宋詩立下自成一家風格的基礎。3. 經過歐陽修的鼓吹倡導,西崑靡習為之肅清,宋詩從此步入新
  • 1:52:14 135.
    3. 西崑體:真宗景德年間,模仿李商隱駢儷詩風,字面華麗、對偶工整、用事精巧,然而學力不逮者,容易流於雕琢晦澀,句律太嚴,缺少自然情性。 代表詩人有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等人,因楊億諸人所撰之《西崑酬唱集》而得名。《西崑酬唱集》共收錄楊億等17人(原為18人,今本少了卷末的一篇王曾詩),詩作全部都是近體律詩,其中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三人占了五分之四以上。西崑體詩家皆祖述李商隠,以詩意細密,修辭精美為特色。楊、劉、錢三人比為才力富贍,身居館閣,發而為詩則雍容華貴,顯示盛世之音的氣氛。
  • 1:52:56 136.
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• 索引
  • 筆記
  • 討論
  • 全螢幕
文學史1120529
長度: 1:52:58, 瀏覽: 500, 最近修訂: 2023-05-29
    • 00:00 1.
      index 1
    • 03:01 2.
      3. 佛教文化:印度民族富想像,提供傳奇許多內容,使其題材更豐富,思想及用語方式也時時出現傳奇中。如〈杜子春傳〉即依自佛教故事〈烈士池〉。  (右圖為芥川龍之介改編〈杜子春傳〉 )
    • 03:02 3.
      二、傳奇成立之助力1. 古文運動:古文敘事遠勝駢體,最宜寫小說。2. 科舉風氣:士子為科舉考試而進行「溫卷」。 1). 宋.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:「唐之舉人,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,然後以所業投獻,踰數日又投,謂之『溫卷』。如幽怪錄、傳奇等皆是也。蓋此等文備眾體,可以見史才、詩筆、議論。至進士則多以詩為贄,今有唐詩數百種行於世者是也。」 2). 傳奇盛於中晚唐,實受科舉風氣之鼓勵,唐人傳奇以某某傳為題,亦受以史傳文溫卷之影響。
    • 03:04 4.
      3. 佛教文化:印度民族富想像,提供傳奇許多內容,使其題材更豐富,思想及用語方式也時時出現傳奇中。如〈杜子春傳〉即依自佛教故事〈烈士池〉。  (右圖為芥川龍之介改編〈杜子春傳〉 )
    • 03:04 5.
      三、文體:敘事、詩歌、議論綜合的虛構小說1. 講究文采。以散文為主,但駢儷句法仍夾雜使用。此種現象可能有以下原因: 1). 駢文流傳已久。 2). 抒情寫景適合使用駢文。 3). 使散文風格傾向華美綺麗,增加審美意趣。2. 往往夾雜詩歌與議論(因溫卷導致)。 1). 夾帶詩歌易使故事進行不暢。 2). 作者常藉議論以說明寫作動機和觀念,導致藝術性減損。
    • 03:05 6.
      3. 深受史傳影響。 1). 多以「傳」或「記」名篇。 2). 以人物事跡為主,於故事發端,往往交待人物姓氏、籍貫,故事時間、地點,以示可信。 3). 結尾多提供一段類似史傳「論贊」的議論或總評,以表示作者看法和態度,類似正史中「列傳」體制如《史記》中的「太史公曰」。 4). 敘事角度為客觀之第三人稱,並往往聲稱故事來自某人敘事,或某人目擊之類,以加強可信度。4. 情節結構曲折有致,人物類型鮮明,亦多對話以推動情節。
    • 06:08 7.
      四、題材(一)、三大特徵:1. 佛、道二教盛行,增加寫作題材與想像空間。2. 唐代進士與倡妓戀愛成風,助長愛情小說。3. 藩鎮跋扈、弱肉強食,助長豪俠小說。(二)、四種主要類型:1. 神異故事2. 諭世故事3. 愛情故事4. 豪俠故事
    • 08:43 8.
      3. 深受史傳影響。 1). 多以「傳」或「記」名篇。 2). 以人物事跡為主,於故事發端,往往交待人物姓氏、籍貫,故事時間、地點,以示可信。 3). 結尾多提供一段類似史傳「論贊」的議論或總評,以表示作者看法和態度,類似正史中「列傳」體制如《史記》中的「太史公曰」。 4). 敘事角度為客觀之第三人稱,並往往聲稱故事來自某人敘事,或某人目擊之類,以加強可信度。4. 情節結構曲折有致,人物類型鮮明,亦多對話以推動情節。
    • 08:44 9.
      四、題材(一)、三大特徵:1. 佛、道二教盛行,增加寫作題材與想像空間。2. 唐代進士與倡妓戀愛成風,助長愛情小說。3. 藩鎮跋扈、弱肉強食,助長豪俠小說。(二)、四種主要類型:1. 神異故事2. 諭世故事3. 愛情故事4. 豪俠故事
    • 08:45 10.
      神異故事: 如王度〈古鏡記〉、無名氏〈補江總白猿傳〉、張鷟〈遊仙窟〉。 主要流行於初唐,為志怪和傳記的結合。 大曆人陳玄祐〈離魂記〉影響後世倩女離魂故事。
    • 11:20 11.
      Slide 9
    • 11:41 12.
      2. 諭世故事: 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、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 受到佛道思想影響,表達人生如夢的宗旨。
    • 11:42 13.
      Slide 9
    • 11:43 14.
      2. 諭世故事: 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、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 受到佛道思想影響,表達人生如夢的宗旨。
    • 11:44 15.
      3. 愛情故事: 沈既濟〈任氏傳〉、白行簡〈李娃傳〉、許堯佐〈柳氏傳〉、蔣防〈霍小玉傳〉、元稹〈鶯鶯傳〉、陳鴻〈長恨歌傳〉、李朝威〈柳毅傳〉。 中唐表現最傑出。
    • 11:45 16.
      鶯鶯傳
    • 11:45 17.
      霍小玉
    • 11:46 18.
      4. 豪俠故事: 袁郊〈紅線傳〉、杜光庭〈糾髯客傳〉、〈崑崙奴〉、〈聶隱娘〉 晚唐因藩鎮為禍,故豪俠故事輩出。
    • 11:46 19.
      Slide 15
    • 11:47 20.
      Slide 16
    • 11:47 21.
      (三)、唐人自撰傳奇專集1. 牛肅《記聞》。2. 牛僧孺《玄怪錄》。3. 李復言《玄怪錄》。4. 裴鉶《傳奇》。5. 袁郊《甘澤謠》。
    • 11:48 22.
      五、張鷟〈遊仙窟〉1. 中土久佚,保存於日本,清末楊守敬著錄於《日本訪書志》。日本學者研究,此篇傳入日本約中國開元時期。對日本文壇頗有影響。2. 敦男主人奉使河源道中,夜間借宿一第宅,與女主人崔十娘、五嫂歡宴調笑, 最後與十娘一夜繾綣。內容卑下,辭旨淺鄙,但保存唐人口語。
    • 14:21 23.
      3. 以簡短散文夾雜俚語俗詞,交待人物動作或某事物出現外,敘述語言及人物對話主要由華麗的駢文,甚至五七言詩句組成。4. 一方面由六朝雜賦和俗賦演變而來,又有模依民間通俗文學之痕跡,與變文俗講風格相近。
    • 16:15 24.
  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  • 16:16 25.
  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  • 16:16 26.
      二、俗講:※佛家講經,有「僧講」與「俗講」,「僧講」是面對僧眾講經,「俗講」是對一般世俗民眾講經。1. 俗講:講講唱唱,宣揚佛經。 1). 俗講見於文字即變文,變文之現場演出為俗講。 2). 中國古代本有講故事,唱歌謠,散韻夾雜的講唱體,然俗講產生應該受到印度文化極大的影響。
    • 16:17 27.
      2. 主講者為僧徒,即「俗講僧」,對象為一般大眾。主要是依據經文,為一般俗眾講解佛家教義的說唱活動。 1). 魏晉以來,佛教流行時,宣揚佛教的手法中就包括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。「轉讀」,或稱「詠經」、「唱經」,乃指講經時抑揚其聲,詠唱經文。至唐代,乃與宣唱法理,開導眾心的「唱導」,共同組成講經活動。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,包括偈頌歌贊的梵唄,融合講說與詠唱為一體,有說有唱,遂成為唐代的「俗講」形式。
    • 16:17 28.
      2). 俗講底本即「講經文」,內容多取自佛經教義,現在敦煌遺書中尚保存十來種,如〈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經文〉、〈妙法蓮華講經文〉、〈維摩詰講經文〉等。 多散韻結合,說唱兼行。 「說」為淺近文言或日常口語,「唱」主要為七言,間雜三三句式的六言或五言韻文。
    • 16:19 29.
  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  • 16:46 30.
      2. 諭世故事: 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、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 受到佛道思想影響,表達人生如夢的宗旨。
    • 18:36 31.
      3. 愛情故事: 沈既濟〈任氏傳〉、白行簡〈李娃傳〉、許堯佐〈柳氏傳〉、蔣防〈霍小玉傳〉、元稹〈鶯鶯傳〉、陳鴻〈長恨歌傳〉、李朝威〈柳毅傳〉。 中唐表現最傑出。
    • 20:09 32.
      鶯鶯傳
    • 20:11 33.
      霍小玉
    • 20:12 34.
      4. 豪俠故事: 袁郊〈紅線傳〉、杜光庭〈糾髯客傳〉、〈崑崙奴〉、〈聶隱娘〉 晚唐因藩鎮為禍,故豪俠故事輩出。
    • 21:48 35.
      Slide 15
    • 21:49 36.
      Slide 16
    • 21:50 37.
      (三)、唐人自撰傳奇專集1. 牛肅《記聞》。2. 牛僧孺《玄怪錄》。3. 李復言《玄怪錄》。4. 裴鉶《傳奇》。5. 袁郊《甘澤謠》。
    • 22:04 38.
      五、張鷟〈遊仙窟〉1. 中土久佚,保存於日本,清末楊守敬著錄於《日本訪書志》。日本學者研究,此篇傳入日本約中國開元時期。對日本文壇頗有影響。2. 敦男主人奉使河源道中,夜間借宿一第宅,與女主人崔十娘、五嫂歡宴調笑, 最後與十娘一夜繾綣。內容卑下,辭旨淺鄙,但保存唐人口語。
    • 22:06 39.
      3. 以簡短散文夾雜俚語俗詞,交待人物動作或某事物出現外,敘述語言及人物對話主要由華麗的駢文,甚至五七言詩句組成。4. 一方面由六朝雜賦和俗賦演變而來,又有模依民間通俗文學之痕跡,與變文俗講風格相近。
    • 22:06 40.
  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  • 22:07 41.
  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  • 22:07 42.
  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  • 24:11 43.
  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  • 25:43 44.
      index 2
    • 26:32 45.
      二、俗講:※佛家講經,有「僧講」與「俗講」,「僧講」是面對僧眾講經,「俗講」是對一般世俗民眾講經。1. 俗講:講講唱唱,宣揚佛經。 1). 俗講見於文字即變文,變文之現場演出為俗講。 2). 中國古代本有講故事,唱歌謠,散韻夾雜的講唱體,然俗講產生應該受到印度文化極大的影響。
    • 28:31 46.
      2. 主講者為僧徒,即「俗講僧」,對象為一般大眾。主要是依據經文,為一般俗眾講解佛家教義的說唱活動。 1). 魏晉以來,佛教流行時,宣揚佛教的手法中就包括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。「轉讀」,或稱「詠經」、「唱經」,乃指講經時抑揚其聲,詠唱經文。至唐代,乃與宣唱法理,開導眾心的「唱導」,共同組成講經活動。「轉讀」和「唱導」,包括偈頌歌贊的梵唄,融合講說與詠唱為一體,有說有唱,遂成為唐代的「俗講」形式。
    • 30:51 47.
      2). 俗講底本即「講經文」,內容多取自佛經教義,現在敦煌遺書中尚保存十來種,如〈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經文〉、〈妙法蓮華講經文〉、〈維摩詰講經文〉等。 多散韻結合,說唱兼行。 「說」為淺近文言或日常口語,「唱」主要為七言,間雜三三句式的六言或五言韻文。
    • 32:36 48.
      3. 俗講於唐代流行的狀況 1). 有文淑僧者,公為聚眾譚說,假託經論。所言無非淫穢鄙褻之事。不逞之徒,轉相鼓扇扶樹。愚夫冶婦,樂聞其說,聽者填咽寺舍。瞻禮崇奉,呼為和尚教坊。效其聲調,以為歌曲。其甿庶易誘。釋徒苟知真理,及文義稍精,亦甚嗤鄙之。近日庸僧,以名繫功德使,不懼臺省府縣。以士流好窺其所為,視衣冠過於仇讎。而淑僧最甚;前後杖背,流在邊地數矣。  唐朝敬宗皇帝在也寶歷二年(826),曾經「幸興福寺,觀沙門文漵僧俗講」。
    • 35:35 49.
      2). 「俗講僧」有:主詠經的都講,主講解的法師,主吟偈贊的梵唄等。 俗講有一定儀軌,維那鳴鐘集眾;法師、都講上堂升高座,作梵,念菩薩;說押座;開題,說莊嚴、懺悔、受三歸、請五戒、稱佛名等。正式講經,先由都講詠經原文若干,法師即就經文敷陳講解,繼以唱辭。一段完了,例以套語催經;於是都講再詠經若干,次又由法師解說。如此反復,直至講畢,以解座文結束。 3). 宋代已無俗講記錄,但民間「說話」伎藝中,尚有「說經」一家,專門演說佛書。
    • 39:05 50.
      三、「轉變」與「變文」1. 「轉變」為一種與「俗講」同時流行於唐代社會的說唱伎藝。但「轉變」與「俗講」之間是否有必然關係,則不太確定。但二者皆以一般民眾為對象的說唱藝術。2. 唐代說唱者並不限於俗講僧,地點也不限於佛教寺院,內容也不限於佛經故事,故有道教的,也有民間傳說、歷史掌故、社會傳聞等題材。
    • 39:59 51.
      3. 當今學界一般認為,敦煌「變文」或許即為唐代佛寺講經與民間說唱文學相混合下的產物,是在演繹佛理的宗教文學說教意圖的影響下,逐漸發展出來的新興通俗文體。4. 「轉變」,就是說唱變文,當時極為盛行,上自宮廷,下至鬧市,都有演出,且出現了演出的專門場所「變場」。
    • 41:34 52.
      5. 變文,或簡稱「變」,為「轉變」的底本,在敦煌說唱類作品中保存較多。1). 明確標名「變文」或「變」者有八種:《破魔變文》、《降魔變文》、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、《八相變》、《頻婆娑羅王后宮彩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》、《漢將王陵變》、《舜子變》(又題《舜子至孝變文》)、《前漢劉家太子變一卷》(又題《前漢劉家太子傳》)。2). 題目殘佚,據其體制,應屬變文一類者:《伍子胥變文》、《李陵變文》、《王昭君變文》、《張議潮變文》、《張淮深變文》、《目連變文》等數種。
    • 44:11 53.
      3). 上述作品,除《舜子變》基本為六言韻語、體近俗賦,《劉家太子變》全為散說、體近話本外,其餘共同特點是:a. 說唱相間,散韻組合演述故事。說為表白宣講,多用俗講或淺近駢體;唱為行腔詠歌,多為押偶句韻的七言詩。與講經文相似,但變文一般不引原經文,唱辭末句也無催經套語等等。這說明唱腔與講經文也不同。b. 說白與吟唱轉換時,每有慣用的過階語作提示,如「……處若為陳說」,「……時有何言語」之類。有人說這是演唱前指示圖畫的套語,講經文沒有這類過階語。
    • 46:40 54.
  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  • 48:24 55.
      Slide 32
    • 48:35 56.
      Slide 33
    • 49:00 57.
  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  • 49:07 58.
  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  • 49:21 59.
      Slide 32
    • 49:22 60.
  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  • 49:23 61.
      Slide 32
    • 49:23 62.
      c. 變文演出,或輔以圖畫。這從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》的標目以及吉師老《看蜀女轉昭君變》詩「畫卷開時塞外雲」句可知。伯4254卷《降魔變文》正面為圖六幅,背面抄與畫圖內容相應的唱辭六段,是轉變配有畫圖的證明。這種文圖相配形式,是後世小說「全相」、「繪圖」本的濫觴。
    • 49:24 63.
      Slide 32
    • 49:25 64.
      Slide 33
    • 49:25 65.
      參、唐代說話與敦煌話本1. 「說話」:當眾,亦即面對聽眾口述故事。為宋元小說發展的一環,但唐代已有「說話」的相關記載,敦煌寫本亦有一些資料,但資料有限且殘損嚴重。2. 隋唐時代已見時人有聽人「說一好話」或唐人郭湜〈高力士外傳〉說太上皇晚年在宮中,每天聽高力士:「或講經、論議、轉變、說話」,或元稹〈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〉有「翰墨題名盡,光明聽話移」,自注云:「樂天每與予遊,從無不書名屋壁。又嘗於新昌宅說〈一枝花〉話,自寅至巳,猶未畢詞也。」等記載。
    • 53:36 66.
      3. 敦煌中的話本有《唐太宗入冥記》(太宗遊地府)、《廬山遠公話》(慧遠成高僧故事)、《韓擒虎話本》(隋武將韓擒如何佐楊堅滅陳,並降伏大夏單于)。4. 可知早期話本面目,亦可了解唐代有一些不同的說唱文學的風貌。
    • 54:32 67.
  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  • 55:08 68.
      貳、變文※以古文寫成的「傳奇」流行於唐代文人階層,民間則流行「變文」。※變文乃敦煌文獻之新發現,此一發現,解決了文學史之若干難題,如宋代話本之興起,諸宮調之來源,明、清彈詞、鼓詞及寶卷之源流。
    • 55:21 69.
      一、變文的興起「變文」定義:講唱體之民間文學,源自「轉變」的通俗說唱表演技藝。說唱表演之時,說唱者一邊展示相關圖畫,一邊說唱故事,展示的圖畫稱「變相」,說唱的故事,經文字記錄下的寫本,稱為「變文」。1. 講:散文或駢文。2. 唱:韻文。3. 變:變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。(僅為推測,資料不足,無法論定)
    • 55:23 70.
      ** after 唐人傳奇.ppt
    • 56:35 71.
      那一位比較美?
    • 56:39 72.
      那一位比較美?
    • 56:55 73.
      那一位比較美?
    • 57:22 74.
      這樣呢?
    • 57:48 75.
      Slide 6
    • 57:58 76.
      這樣呢?
    • 58:06 77.
      Slide 6
    • 58:10 78.
      這樣呢?
    • 58:11 79.
      Slide 6
    • 58:11 80.
      Slide 7
    • 58:12 81.
      Slide 8
    • 58:13 82.
      Slide 7
    • 58:48 83.
      Slide 8
    • 58:55 84.
      那一種花比較美?
    • 59:13 85.
      Slide 10
    • 59:21 86.
      Slide 11
    • 59:26 87.
      壹、「唐詩」與「宋詩」:兩種美感典型 小結:1. 唐詩與宋詩並不只是時代的分別,而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形態。2. 此兩種風格形態,與唐宋間的文化發展相關。3. 其後元、明、清等各個時代的「唐」、「宋」優劣之爭,也是兩種不同形態美的抉擇。
    • 1:00:18 88.
      韋應物〈滁州西澗〉 獨憐幽草澗邊生,上有黃鸝深樹鳴。 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。蘇舜欽〈滁州西澗〉 春陰垂野草青青,時有幽花一樹明。 晚泊孤舟古祠下,滿川風雨看潮生。那一首詩較屬於自然意象的並列,那一首比較呈現出「我」的感官或觀點?
    • 1:04:06 89.
      王維〈終南山〉 太乙近天都,連山到海隅。 白雲迴望合,青靄入看無。 分野中峰變,陰晴眾壑殊。 欲投人住宿,隔水問樵夫。蘇軾〈題西林壁〉 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處高低各不同; 不識廬山真面目,祇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兩首都歌詠山勢複雜廣大,變化萬千,但二者寫法有何不同?
    • 1:06:56 90.
      index 3
    • 1:09:48 91.
      李白〈王昭君〉  漢家秦地月,流影照明妃。 一上玉關道,天涯去不歸。 漢月還從東海出,明妃西嫁無來日。 燕支長寒雪作花,蛾眉憔悴沒胡沙。 生乏黃金枉圖畫,死留青塚使人嗟。(其一) 昭君拂玉鞍,上馬啼紅顏。 今日漢宮人,明朝胡地妾。(其二)
    • 1:11:04 92.
      杜甫〈詠懷古跡〉第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,生長明妃尚有村。 一去紫台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, 畫圖省識春風面,環珮空歸月夜魂。 千載琵琶作胡語,分明怨恨曲中論。白居易〈昭君詞〉 滿面胡沙滿鬢風,眉銷殊黛臉銷紅。 愁苦辛勤憔悴盡,如今卻似畫圖中。 漢使卻回憑寄語,黃金何日贖蛾眉? 君王若問妾顏色,莫道不如宮裏時!
    • 1:16:28 93.
      李白〈王昭君〉  漢家秦地月,流影照明妃。 一上玉關道,天涯去不歸。 漢月還從東海出,明妃西嫁無來日。 燕支長寒雪作花,蛾眉憔悴沒胡沙。 生乏黃金枉圖畫,死留青塚使人嗟。(其一) 昭君拂玉鞍,上馬啼紅顏。 今日漢宮人,明朝胡地妾。(其二)
    • 1:16:28 94.
      王維〈終南山〉 太乙近天都,連山到海隅。 白雲迴望合,青靄入看無。 分野中峰變,陰晴眾壑殊。 欲投人住宿,隔水問樵夫。蘇軾〈題西林壁〉 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處高低各不同; 不識廬山真面目,祇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兩首都歌詠山勢複雜廣大,變化萬千,但二者寫法有何不同?
    • 1:16:29 95.
      李白〈王昭君〉  漢家秦地月,流影照明妃。 一上玉關道,天涯去不歸。 漢月還從東海出,明妃西嫁無來日。 燕支長寒雪作花,蛾眉憔悴沒胡沙。 生乏黃金枉圖畫,死留青塚使人嗟。(其一) 昭君拂玉鞍,上馬啼紅顏。 今日漢宮人,明朝胡地妾。(其二)
    • 1:16:30 96.
      杜甫〈詠懷古跡〉第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,生長明妃尚有村。 一去紫台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, 畫圖省識春風面,環珮空歸月夜魂。 千載琵琶作胡語,分明怨恨曲中論。白居易〈昭君詞〉 滿面胡沙滿鬢風,眉銷殊黛臉銷紅。 愁苦辛勤憔悴盡,如今卻似畫圖中。 漢使卻回憑寄語,黃金何日贖蛾眉? 君王若問妾顏色,莫道不如宮裏時!
    • 1:16:31 97.
      〈明妃曲〉二首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,淚溼春風鬢腳垂。低徊顧影無顏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歸來卻怪丹青手。入眼平生幾曾有。意態由來畫不成,當時枉殺毛延壽。一去心知更不歸,可憐著盡漢宮衣。寄聲欲問塞南事,只有年年鴻雁飛。家人萬里傳消息,好在氈城莫相憶。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,人生失意無南北。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,氈車百輛皆胡姬。含情欲語獨無處,傳與琵琶心自知。黃金桿撥春風手,彈看飛鴻勸胡酒。漢宮侍女暗垂淚,沙上行人卻回首。漢恩自淺胡恩深,人生樂在相知心。可憐青冢已蕪沒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    • 1:20:24 98.
      歐陽修〈再和明妃曲〉 漢宮有佳人,天子初未識。一朝隨漢使,遠嫁單于國。絕色天下無,一失再難得。雖能殺畫工,于事竟益何?耳目所及尚如此,萬里安能制夷狄!漢計誠已拙,女色難自誇。明妃去時淚,灑向枝上花;狂風日暮起,飄泊落誰家。紅顏勝人多薄命,莫怨春風當自嗟。蘇軾〈昭君村〉 昭君本楚人,豔色照江水。楚人不敢娶,謂是漢妃子。誰知去鄉國,萬里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門楣,昭君去時憂色衰。古來人生盡如此,反復縱橫安可知!
    • 1:23:07 99.
      這幾首唐代的昭君詩 和宋代的,在關注的 焦點上有什麼明顯的 不同?
    • 1:23:13 100.
      〈明妃曲〉二首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,淚溼春風鬢腳垂。低徊顧影無顏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歸來卻怪丹青手。入眼平生幾曾有。意態由來畫不成,當時枉殺毛延壽。一去心知更不歸,可憐著盡漢宮衣。寄聲欲問塞南事,只有年年鴻雁飛。家人萬里傳消息,好在氈城莫相憶。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,人生失意無南北。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,氈車百輛皆胡姬。含情欲語獨無處,傳與琵琶心自知。黃金桿撥春風手,彈看飛鴻勸胡酒。漢宮侍女暗垂淚,沙上行人卻回首。漢恩自淺胡恩深,人生樂在相知心。可憐青冢已蕪沒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    • 1:23:23 101.
      歐陽修〈再和明妃曲〉 漢宮有佳人,天子初未識。一朝隨漢使,遠嫁單于國。絕色天下無,一失再難得。雖能殺畫工,于事竟益何?耳目所及尚如此,萬里安能制夷狄!漢計誠已拙,女色難自誇。明妃去時淚,灑向枝上花;狂風日暮起,飄泊落誰家。紅顏勝人多薄命,莫怨春風當自嗟。蘇軾〈昭君村〉 昭君本楚人,豔色照江水。楚人不敢娶,謂是漢妃子。誰知去鄉國,萬里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門楣,昭君去時憂色衰。古來人生盡如此,反復縱橫安可知!
    • 1:23:24 102.
      ※繆越〈論宋詩〉:「唐詩以韻勝,故雄渾,而貴蘊藉;宋詩以意勝,故精能,而貴深析透辟。唐詩之美在情辭,故豐腴;宋詩之美在氣骨,故瘦勁。唐詩如芍藥海棠,穠華繁采;宋詩如寒梅秋菊,幽韻冷香。」※日.吉川幸次郎《宋詩概說》以「唐人嗜酒而宋人好茶」為比喻,認為唐詩如「飲酒」,充滿青春熱情;宋詩如「品茶」,顯得成熟寧靜。
    • 1:23:25 103.
      貳、宋詩特色 宋詩基本上是唐詩的延續,在體制上面,皆依唐人所確立的形式,在詩歌主題和內涵方面,也多半依魏晉到唐人所立下的傳統來進行創作,而且,宋人也多仰慕唐詩,甚至以唐人為追隨模仿的對象。只是,宋詩處於唐詩的極盛之後,一方面繼承唐詩的創作,一方面必須創新,在藝術風貌和情味意境上,仍呈現新的風貌,自成一家。宋詩的特色,有下列數點:
    • 1:23:27 104.
  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  • 1:23:31 105.
      歐陽修〈再和明妃曲〉 漢宮有佳人,天子初未識。一朝隨漢使,遠嫁單于國。絕色天下無,一失再難得。雖能殺畫工,于事竟益何?耳目所及尚如此,萬里安能制夷狄!漢計誠已拙,女色難自誇。明妃去時淚,灑向枝上花;狂風日暮起,飄泊落誰家。紅顏勝人多薄命,莫怨春風當自嗟。蘇軾〈昭君村〉 昭君本楚人,豔色照江水。楚人不敢娶,謂是漢妃子。誰知去鄉國,萬里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門楣,昭君去時憂色衰。古來人生盡如此,反復縱橫安可知!
    • 1:23:34 106.
      ※繆越〈論宋詩〉:「唐詩以韻勝,故雄渾,而貴蘊藉;宋詩以意勝,故精能,而貴深析透辟。唐詩之美在情辭,故豐腴;宋詩之美在氣骨,故瘦勁。唐詩如芍藥海棠,穠華繁采;宋詩如寒梅秋菊,幽韻冷香。」※日.吉川幸次郎《宋詩概說》以「唐人嗜酒而宋人好茶」為比喻,認為唐詩如「飲酒」,充滿青春熱情;宋詩如「品茶」,顯得成熟寧靜。
    • 1:28:51 107.
      貳、宋詩特色 宋詩基本上是唐詩的延續,在體制上面,皆依唐人所確立的形式,在詩歌主題和內涵方面,也多半依魏晉到唐人所立下的傳統來進行創作,而且,宋人也多仰慕唐詩,甚至以唐人為追隨模仿的對象。只是,宋詩處於唐詩的極盛之後,一方面繼承唐詩的創作,一方面必須創新,在藝術風貌和情味意境上,仍呈現新的風貌,自成一家。宋詩的特色,有下列數點:
    • 1:29:38 108.
      1. 重哲理、好議論: 宋代理學盛行,宋人對於哲理思考與學識論辯具有濃厚的興趣。宋人喜歡以詩議論說理,甚至將理悟寄寓在日常生活瑣屑記錄中,或蘊含在登臨山水的體味裏,而形成表現人生哲理,帶有「理趣」意味的詩風。宋.嚴羽《滄浪詩話.詩評》曰:「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。」詩重哲理,故能思緻幽渺,渾涵萬有,然抒情造境,則遜於唐人。
    • 1:31:18 109.
  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大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  • 1:32:00 110.
  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  • 1:32:15 111.
  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  • 1:34:42 112.
      3. 審美與心境:平淡寧靜的追求與悲哀人生的揚棄 1). 平淡寧靜是宋詩的重要基調,也是多數宋人刻意追求的詩歌情境,這種平淡是經歷過絢麗燦爛之後,豪華落盡所見的真淳。如蘇東坡〈與二郎侄書〉:「凡文字,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,采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其實不是平淡,絢爛之極也。」(也因此,宋人才會將陶淵明提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) 2). 對人生的悲感採取較成熟的視角和從容的態度,因此也顥得較具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心情。如歐陽修〈別滁〉: 花光濃爛柳輕明,酌酒花前送我行。 我亦且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離聲。
    • 1:40:08 113.
      4. 關注題材:社會意識與日常生活關懷的增強 1). 宋人繼承杜甫與元、白之關懷社會的理想,但杜甫與元、白都只是在某個時期或偶爾為之,可是宋人卻在詩歌中明顯流露社會意識。(也和第一點配合) 2). 宋代以前,陶淵明經常在詩作中出現私生活的描寫,其後杜甫、白居易也進一步描述日常生活,但是宋人對日常生活的瑣屑細節的關懷則更加普遍,無論家居生活,朋友往來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詼諧戲謔情境,都可以成為宋詩關懷的焦點。
    • 1:43:12 114.
  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  • 1:46:39 115.
      參、宋詩之流變宋詩創作雖盛,但並不像唐詩那樣可以明確劃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並且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,大略可依時代及派別,說明如下:一、宋初三體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、宋詩風格確立: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四、江西詩派五、南宋四大家六、宋詩的尾聲: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七、遺民詩八、元好問
    • 1:46:41 116.
  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  • 1:46:42 117.
      參、宋詩之流變宋詩創作雖盛,但並不像唐詩那樣可以明確劃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並且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,大略可依時代及派別,說明如下:一、宋初三體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、宋詩風格確立: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四、江西詩派五、南宋四大家六、宋詩的尾聲: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七、遺民詩八、元好問
    • 1:46:42 118.
  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  • 1:46:42 119.
      4. 關注題材:社會意識與日常生活關懷的增強 1). 宋人繼承杜甫與元、白之關懷社會的理想,但杜甫與元、白都只是在某個時期或偶爾為之,可是宋人卻在詩歌中明顯流露社會意識。(也和第一點配合) 2). 宋代以前,陶淵明經常在詩作中出現私生活的描寫,其後杜甫、白居易也進一步描述日常生活,但是宋人對日常生活的瑣屑細節的關懷則更加普遍,無論家居生活,朋友往來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詼諧戲謔情境,都可以成為宋詩關懷的焦點。
    • 1:46:43 120.
  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  • 1:46:44 121.
      4. 關注題材:社會意識與日常生活關懷的增強 1). 宋人繼承杜甫與元、白之關懷社會的理想,但杜甫與元、白都只是在某個時期或偶爾為之,可是宋人卻在詩歌中明顯流露社會意識。(也和第一點配合) 2). 宋代以前,陶淵明經常在詩作中出現私生活的描寫,其後杜甫、白居易也進一步描述日常生活,但是宋人對日常生活的瑣屑細節的關懷則更加普遍,無論家居生活,朋友往來,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詼諧戲謔情境,都可以成為宋詩關懷的焦點。
    • 1:46:44 122.
      5. 技巧 1). 講詩法: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,至南宋之亡,約二百年間,均流行所謂「江西詩派」。黃庭堅所創「奪胎法」、「換骨法」及「拗體」,作者無不奉為圭臬。嚴羽論詩雖反對江西詩派,其講究詩法則一。遵循詩法所作之詩,往往精實有餘,虛靈不足,故崇唐者,每以此為宋人之病。 2). 以文為詩: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見2。 3). 口語入詩: 宋人作詩,大都淺近如話,不避通俗,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。因宋代受理學之影響,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,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。
    • 1:46:46 123.
  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  • 1:46:51 124.
      3. 審美與心境:平淡寧靜的追求與悲哀人生的揚棄 1). 平淡寧靜是宋詩的重要基調,也是多數宋人刻意追求的詩歌情境,這種平淡是經歷過絢麗燦爛之後,豪華落盡所見的真淳。如蘇東坡〈與二郎侄書〉:「凡文字,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,采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其實不是平淡,絢爛之極也。」(也因此,宋人才會將陶淵明提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) 2). 對人生的悲感採取較成熟的視角和從容的態度,因此也顥得較具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心情。如歐陽修〈別滁〉: 花光濃爛柳輕明,酌酒花前送我行。 我亦且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離聲。
    • 1:46:55 125.
  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  • 1:46:55 126.
      3. 審美與心境:平淡寧靜的追求與悲哀人生的揚棄 1). 平淡寧靜是宋詩的重要基調,也是多數宋人刻意追求的詩歌情境,這種平淡是經歷過絢麗燦爛之後,豪華落盡所見的真淳。如蘇東坡〈與二郎侄書〉:「凡文字,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,采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其實不是平淡,絢爛之極也。」(也因此,宋人才會將陶淵明提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) 2). 對人生的悲感採取較成熟的視角和從容的態度,因此也顥得較具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心情。如歐陽修〈別滁〉: 花光濃爛柳輕明,酌酒花前送我行。 我亦且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離聲。
    • 1:46:58 127.
      2. 敍述見長: 唐詩重抒情,以情景為主,宋詩主意,以敍述見長,抒情和辭采並非宋人特別在意的重點,甚至在述時往往「以文入詩」,將散文技巧融入詩中,而且每喜歡顯示作者的學識才智。這一點也顯示出宋人對散文的重視,以及在知識上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興趣。◎按:自歐陽修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,打破詩律之拘牽,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,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。所謂以文為詩,包括以詩議論、以詩紀事兩重意義。以詩發論或紀事,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,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。
    • 1:47:00 128.
      1. 重哲理、好議論: 宋代理學盛行,宋人對於哲理思考與學識論辯具有濃厚的興趣。宋人喜歡以詩議論說理,甚至將理悟寄寓在日常生活瑣屑記錄中,或蘊含在登臨山水的體味裏,而形成表現人生哲理,帶有「理趣」意味的詩風。宋.嚴羽《滄浪詩話.詩評》曰:「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。」詩重哲理,故能思緻幽渺,渾涵萬有,然抒情造境,則遜於唐人。
    • 1:47:02 129.
      貳、宋詩特色 宋詩基本上是唐詩的延續,在體制上面,皆依唐人所確立的形式,在詩歌主題和內涵方面,也多半依魏晉到唐人所立下的傳統來進行創作,而且,宋人也多仰慕唐詩,甚至以唐人為追隨模仿的對象。只是,宋詩處於唐詩的極盛之後,一方面繼承唐詩的創作,一方面必須創新,在藝術風貌和情味意境上,仍呈現新的風貌,自成一家。宋詩的特色,有下列數點:
    • 1:47:14 130.
  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  • 1:47:22 131.
      參、宋詩之流變宋詩創作雖盛,但並不像唐詩那樣可以明確劃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並且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,大略可依時代及派別,說明如下:一、宋初三體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、宋詩風格確立: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四、江西詩派五、南宋四大家六、宋詩的尾聲: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七、遺民詩八、元好問
    • 1:48:20 132.
      一、宋初三體宋初詩壇約五、六十年間,仍然在唐詩的追隨模仿中,主要流行的有三體:白體、晚唐體、西崑體。1. 白體:約在宋太祖、太宗時流行,宗法白居易、元稹、劉禹錫諸人的唱和與歌詠閒適生活,較淺白通俗。重要詩人有王禹偁(但王晚年有意學杜甫)。2. 晚唐體:約在太宗後期及真宗朝,追隨賈島、姚合諸人「苦吟」風格,刻意追求字句鍛鍊。(此晚唐定義較寬)此派不滿白體,欲以賈島、姚合以救白體淺俗之弊。重要詩人如:潘閬、寇準、林逋、九僧(以惠崇為首)。惟詩境較顯狹窄。
    • 1:50:13 133.
      3. 西崑體:真宗景德年間,模仿李商隱駢儷詩風,字面華麗、對偶工整、用事精巧,然而學力不逮者,容易流於雕琢晦澀,句律太嚴,缺少自然情性。 代表詩人有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等人,因楊億諸人所撰之《西崑酬唱集》而得名。《西崑酬唱集》共收錄楊億等17人(原為18人,今本少了卷末的一篇王曾詩),詩作全部都是近體律詩,其中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三人占了五分之四以上。西崑體詩家皆祖述李商隠,以詩意細密,修辭精美為特色。楊、劉、錢三人比為才力富贍,身居館閣,發而為詩則雍容華貴,顯示盛世之音的氣氛。
    • 1:52:13 134.
      二、宋詩改革: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 歐陽修、蘇舜欽、梅堯臣三人同為宋詩革新的推動者,尤以歐陽修為領袖。 (一)、歐陽修1. 歐陽修雖為宋詩革新運動領袖,但對西崑體之佳作亦極為推崇,所摒斥者為西崑末流一味堆砌雕琢,亳無生氣。故而歐陽修提倡以韓詩來矯其弊病。2. 歐陽修推崇李白及韓愈,主氣格,然而歐詩多平易疏暢,不像韓愈立意好奇,作盤空硬語。使用韓愈以文為詩的方式,主氣格而賤麗藻;重鍊意而輕修辭;又以詩議論,以詩紀事,為宋詩立下自成一家風格的基礎。3. 經過歐陽修的鼓吹倡導,西崑靡習為之肅清,宋詩從此步入新
    • 1:52:14 135.
      3. 西崑體:真宗景德年間,模仿李商隱駢儷詩風,字面華麗、對偶工整、用事精巧,然而學力不逮者,容易流於雕琢晦澀,句律太嚴,缺少自然情性。 代表詩人有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等人,因楊億諸人所撰之《西崑酬唱集》而得名。《西崑酬唱集》共收錄楊億等17人(原為18人,今本少了卷末的一篇王曾詩),詩作全部都是近體律詩,其中楊億、劉筠、錢惟演三人占了五分之四以上。西崑體詩家皆祖述李商隠,以詩意細密,修辭精美為特色。楊、劉、錢三人比為才力富贍,身居館閣,發而為詩則雍容華貴,顯示盛世之音的氣氛。
    • 1:52:56 136.
      ** after 第二十四講 宋詩.ppt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陳恬儀
    發表人
    陳恬儀
    單位
    powercam.fju.edu.tw (root)
    建立
    2023-05-29 21:21:24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3-05-29 22:32:17
    長度
    1:52:58
   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