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00:00
1.
index 1
-
00:51
2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00:52
3.
惠子謂莊子曰:“吾有大樹,人謂之樗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,立之塗,匠者不顧。今子之言,大而無用,眾所同去也。”莊子曰:“子獨不見狸狌乎?卑身而伏,以候敖者;東西跳梁,不辟高下;中於機辟,死於網罟。今夫斄牛,其大若垂天之雲。此能為大矣,而不能執鼠。今子有大樹,患其無用,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,廣莫之野,彷徨乎無為其側,逍遙乎寢臥其下?不夭斤斧,物無害者,無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”
-
00:56
4.
** after 第五講 先秦散文.ppt
-
01:16
5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1:38
6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01:39
7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1:40
8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01:41
9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1:43
10.
二、諸子散文
-
01:46
11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2:06
12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02:06
13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2:07
14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02:10
15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2:10
16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02:11
17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02:12
18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02:12
19.
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-
02:17
20.
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-
02:17
21.
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-
02:18
22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02:18
23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02:19
24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02:19
25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02:20
26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02:20
27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02:20
28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……有夠囉嗦……吧!
-
02:21
29.
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-
02:21
30.
(四)、孟子1. 應為孟軻著作及其門人所記,體例全仿論語。有孟子的獨白,也有孟子與諸侯、門生的對話。合《論語》的文采辭章,兼用了《墨子》的長篇說理論辯,向較成熟的說理文發展。2. 但染有縱橫家之習,故此書中多舖排之長篇,假設譬喻,翻騰議論,文采氣勢,為諸子散文之冠。
-
02:35
31.
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-
02:36
32.
(四)、孟子1. 應為孟軻著作及其門人所記,體例全仿論語。有孟子的獨白,也有孟子與諸侯、門生的對話。合《論語》的文采辭章,兼用了《墨子》的長篇說理論辯,向較成熟的說理文發展。2. 但染有縱橫家之習,故此書中多舖排之長篇,假設譬喻,翻騰議論,文采氣勢,為諸子散文之冠。
-
02:36
33.
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-
02:37
34.
(四)、孟子1. 應為孟軻著作及其門人所記,體例全仿論語。有孟子的獨白,也有孟子與諸侯、門生的對話。合《論語》的文采辭章,兼用了《墨子》的長篇說理論辯,向較成熟的說理文發展。2. 但染有縱橫家之習,故此書中多舖排之長篇,假設譬喻,翻騰議論,文采氣勢,為諸子散文之冠。
-
02:38
35.
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-
02:38
36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……有夠囉嗦……吧!
-
02:38
37.
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-
02:39
38.
(四)、孟子1. 應為孟軻著作及其門人所記,體例全仿論語。有孟子的獨白,也有孟子與諸侯、門生的對話。合《論語》的文采辭章,兼用了《墨子》的長篇說理論辯,向較成熟的說理文發展。2. 但染有縱橫家之習,故此書中多舖排之長篇,假設譬喻,翻騰議論,文采氣勢,為諸子散文之冠。
-
02:39
39.
3. 特點: (1). 氣勢浩然,明快流暢:有時理論稍嫌薄弱,但因氣勢動人,令人但覺痛快,不覺其病。 (2). 運用比喻,穿插寓言 (3). 長篇獨白,發表議論:如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」一段
-
02:39
40.
孟子曰:「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閒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里奚舉於市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恆過,然後能改;困於心,衡於慮,而後作;徵於色,發於聲,而後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。」
-
02:40
41.
「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。其良人出,則必饜酒肉而後反。其妻問所與飲食者,則盡富貴也。 其妻告其妾曰:『良人出,則必饜酒肉而後反,問其與飲食者,盡富貴也。而未嘗有顯者來。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。』 蚤起,施從良人之所之,遍國中無與立談者,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,乞其餘,不足,又顧而之他:此其為饜足之道也。 其妻歸,告其妾曰:『良人者,所仰望而終身也。今若此!』與其妾訕其良人,而相泣於中庭。而良人未之知也,施施從外來,驕其妻妾。
-
02:40
42.
Slide 43
-
02:41
43.
4. 影響後人極深: (1). 韓愈以孟子繼承人自居 (2). 柳宗元文「參之孟荀以暢其文」 (3). 蘇洵尤好《孟子》,曾端坐讀之,凡七、八年,著有《蘇批孟子》 (4). 王安石曾注《孟子》,為文亦學之 (5). 南宋以後,《孟子》為《四書》之一,是學子必讀,科舉必考之教科書。
-
02:42
44.
(五)、莊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載有五十二篇,今僅存三十三篇,為晉人郭象的刪定本。有內篇七篇,外篇十五篇,雜篇十一篇。2. 莊周約與孟軻同時,書內篇應為莊周自作,外篇、雜篇除了為為莊周弟子後學承襲其思想所作外,亦可能也有莊周所作。
-
03:06
45.
3. 擺脫語錄體,雖有些篇章還是有對話的痕跡,但已現專題討論(據題抒論)的形式,只是結構仍散漫。 為先秦最具想像力、最具文學意味的著述
-
03:07
46.
4. 文學特點:(1). 意出塵外的構思,帶有汪洋恣肆的風格:思想境界高妙,追求精神的自由(2). 運用寓言說理與意象說理,營造神奇怪譎的風格:《莊子》文學形象大於思想,想象重於概念,善於運用想象和虛構,以極神奇色彩之筆,寫驚世駭俗的超現實形象(3). 詼諧風趣(4). 語帶抒情,文學意味濃厚
-
03:07
47.
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。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;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是鳥也,海運則將徙於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 齊諧者,志怪者也。諧之言曰:“鵬之徙於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,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”野馬也,塵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天之蒼蒼,其正色邪?其遠而無所至極邪?其視下也亦若是,則已矣。
-
03:07
48.
4. 文學特點:(1). 意出塵外的構思,帶有汪洋恣肆的風格:思想境界高妙,追求精神的自由(2). 運用寓言說理與意象說理,營造神奇怪譎的風格:《莊子》文學形象大於思想,想象重於概念,善於運用想象和虛構,以極神奇色彩之筆,寫驚世駭俗的超現實形象(3). 詼諧風趣(4). 語帶抒情,文學意味濃厚
-
03:08
49.
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。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;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是鳥也,海運則將徙於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 齊諧者,志怪者也。諧之言曰:“鵬之徙於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,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”野馬也,塵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天之蒼蒼,其正色邪?其遠而無所至極邪?其視下也亦若是,則已矣。
-
03:08
50.
且夫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。覆杯水於坳堂之上,則芥為之舟,置杯焉則膠,水淺而舟大也。風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翼也無力。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,而後乃今培風;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,而後乃今將圖南。
-
03:09
51.
蜩與學鳩笑之曰:“我決起而飛,槍榆、枋,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?”適莽蒼者三湌而反,腹猶果然;適百里者宿舂糧;適千里者三月聚糧。之二蟲又何知!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靈者,以五百歲為春,五百歲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歲為春,八千歲為秋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,眾人匹之,不亦悲乎!
-
03:09
52.
且夫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。覆杯水於坳堂之上,則芥為之舟,置杯焉則膠,水淺而舟大也。風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翼也無力。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,而後乃今培風;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,而後乃今將圖南。
-
03:09
53.
蜩與學鳩笑之曰:“我決起而飛,槍榆、枋,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?”適莽蒼者三湌而反,腹猶果然;適百里者宿舂糧;適千里者三月聚糧。之二蟲又何知!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靈者,以五百歲為春,五百歲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歲為春,八千歲為秋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,眾人匹之,不亦悲乎!
-
03:10
54.
湯之問棘也是已。窮髮之北,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有魚焉,其廣數千里,未有知其修者,其名為鯤。有鳥焉,其名為鵬,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雲,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,絕雲氣,負青天,然後圖南,且適南冥也。斥鴳笑之曰:“彼且奚適也?我騰躍而上,不過數仞而下,翱翔蓬蒿之間,此亦飛之至也。而彼且奚適也?”此小大之辨也。
-
03:10
55.
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而宋榮子猶然笑之。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內外之分,辯乎榮辱之境,斯已矣。彼其於世,未數數然也。雖然,猶有未樹也。夫列子御風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後反。彼於致福者,未數數然也。此雖免乎行,猶有所待者也。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!故曰: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聖人無名。
-
03:11
56.
堯讓天下於許由,曰:“日月出矣,而爝火不息,其於光也,不亦難乎!時雨降矣,而猶浸灌,其於澤也,不亦勞乎!夫子立而天下治,而我猶尸之,吾自視缺然,請致天下。”許由曰: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。而我猶代子,吾將為名乎?名者,實之賓也,吾將為賓乎?鷦鷯巢於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歸休乎君!予無所用天下為。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-
03:11
57.
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而宋榮子猶然笑之。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內外之分,辯乎榮辱之境,斯已矣。彼其於世,未數數然也。雖然,猶有未樹也。夫列子御風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後反。彼於致福者,未數數然也。此雖免乎行,猶有所待者也。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!故曰: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聖人無名。
-
03:12
58.
堯讓天下於許由,曰:“日月出矣,而爝火不息,其於光也,不亦難乎!時雨降矣,而猶浸灌,其於澤也,不亦勞乎!夫子立而天下治,而我猶尸之,吾自視缺然,請致天下。”許由曰: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。而我猶代子,吾將為名乎?名者,實之賓也,吾將為賓乎?鷦鷯巢於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歸休乎君!予無所用天下為。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-
03:12
59.
肩吾問於連叔曰:“吾聞言於接輿,大而無當,往而不返。吾驚怖其言,猶河漢而無極也,大有逕庭,不近人情焉。”連叔曰:“其言謂何哉?”曰: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,肌膚若冰雪,淖約若處子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。乘雲氣,御飛龍,而遊乎四海之外。其神凝,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。吾是以狂而不信也。”連叔曰:“然,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,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。豈惟形骸有聾盲哉?夫知亦有之。是其言也,猶時女也。之人也,之德也,將磅礡萬物,以為一世蘄乎亂,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!之人也,物莫之傷,大浸稽天而不溺,大旱、金石流、土山焦而
-
03:12
60.
惠子謂莊子曰:“魏王貽我大瓠之種,我樹之成而實五石,以盛水漿,其堅不能自舉也。剖之以為瓢,則瓠落無所容。非不呺然大也,吾為其無用而掊之。”莊子曰:“夫子固拙於用大矣。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,世世以洴澼絖為事。客聞之,請買其方百金。聚族而謀曰:‘我世世為洴澼絖,不過數金;今一朝而鬻技百金,請與之。’客得之,以說吳王。越有難,吳王使之將。冬,與越人水戰,大敗越人,裂地而封之。能不龜手一也,或以封,或不免於洴澼絖,則所用之異也。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,而憂其瓠落無所容?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!”
-
03:12
61.
惠子謂莊子曰:“吾有大樹,人謂之樗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,立之塗,匠者不顧。今子之言,大而無用,眾所同去也。”莊子曰:“子獨不見狸狌乎?卑身而伏,以候敖者;東西跳梁,不辟高下;中於機辟,死於網罟。今夫斄牛,其大若垂天之雲。此能為大矣,而不能執鼠。今子有大樹,患其無用,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,廣莫之野,彷徨乎無為其側,逍遙乎寢臥其下?不夭斤斧,物無害者,無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”
-
03:13
62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03:14
63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03:26
64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03:27
65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03:29
66.
4. 體例可分為三類: (1). 〈成相〉與〈賦〉兩篇屬韻文 (2). 〈大略〉以下六篇或為雜論,或為對話體的短小故事 (3). 餘二十四篇,除〈議兵〉、〈強國〉等少數篇章帶有語錄體對話痕跡外,其他都屬於專題性的說理議論文。
-
06:04
67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06:05
68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06:06
69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06:07
70.
4. 體例可分為三類: (1). 〈成相〉與〈賦〉兩篇屬韻文 (2). 〈大略〉以下六篇或為雜論,或為對話體的短小故事 (3). 餘二十四篇,除〈議兵〉、〈強國〉等少數篇章帶有語錄體對話痕跡外,其他都屬於專題性的說理議論文。
-
06:08
71.
5. 文學特點: (1). 專題論文,論旨明確 (2). 博大精深,嚴謹周詳 (3). 樸實簡明:為學者之文。文采氣勢不及孟子,結構謹嚴,論點明確過之 (4). 排比鋪張,講究修辭
-
10:28
72.
6. 〈成相〉 (1). 荀子學習民間文藝而創作的韻文。 (2). 「相」是樂器,「成」是演奏,「成相」即「擊打吹彈樂器」。這是一種說唱文學慣用的開場套語,尤如「打起鼓」、「敲起鑼」之類的意思。例:請成相,世之殃,愚暗愚暗墮賢良。人主無賢,如瞽無相何倀倀。世之愚,惡大儒,逆斥不通孔子拘。展禽三絀,春申道綴基華輸。成相竭,辭不蹶,君子道之順以達。宗其賢良,辨其殃孽。請成相,言治方,君論有五約以明。君謹守之,下皆平正國乃昌。
-
16:26
73.
7. 〈賦篇〉(1). 第一個以「賦」名篇,被視為賦的始祖。(2). 今存〈禮〉、〈知〉、〈雲〉、〈蠶〉、〈箴〉五篇。(3). 〈禮〉、〈知〉為說理作品,〈雲〉、〈蠶〉、〈箴〉為詠物賦。形式如謎語,前段設謎,後點點題。最後有〈佹詩〉與〈小歌〉,二者算是總結,有如《楚辭》之「亂」。
-
19:04
74.
有物於此,生於山阜,處於室堂。無知無巧,善治衣裳。不盜不竊,穿窬而行。日夜合離,以成文章。以能合從,又善連衡。下覆百姓,上飾帝王。功業甚博,不見賢良。時用則存,不用則亡。臣愚不識,敢請之王。 王曰:此夫始生鉅,其成功小者邪?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?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?一往一來,結尾以為事。無羽無翼,反覆甚極。尾生而事起,尾邅而事已。簪以為父,管以為母。既以縫表,又以連裡:夫是之謂箴理。--箴(針)
-
28:06
75.
7. 〈賦篇〉(1). 第一個以「賦」名篇,被視為賦的始祖。(2). 今存〈禮〉、〈知〉、〈雲〉、〈蠶〉、〈箴〉五篇。(3). 〈禮〉、〈知〉為說理作品,〈雲〉、〈蠶〉、〈箴〉為詠物賦。形式如謎語,前段設謎,後點點題。最後有〈佹詩〉與〈小歌〉,二者算是總結,有如《楚辭》之「亂」。
-
28:40
76.
有物於此,生於山阜,處於室堂。無知無巧,善治衣裳。不盜不竊,穿窬而行。日夜合離,以成文章。以能合從,又善連衡。下覆百姓,上飾帝王。功業甚博,不見賢良。時用則存,不用則亡。臣愚不識,敢請之王。 王曰:此夫始生鉅,其成功小者邪?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?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?一往一來,結尾以為事。無羽無翼,反覆甚極。尾生而事起,尾邅而事已。簪以為父,管以為母。既以縫表,又以連裡:夫是之謂箴理。--箴(針)
-
28:41
77.
(七)、韓非子1. 韓非為先秦法家代表,荀子之弟子。為韓之諸公子,喜刑名法術,歸本於黃老。為人口吃,不能道說,而善著書。2. 今本《韓非子》五十五篇,除少數篇章為弟子或後人所述外,多出於韓非本人之手。3. 其文多為政論文,體例不一,包括長篇政論、短篇雜文及通篇用韻的韻文體。
-
34:28
78.
4. 文學特點:(1). 重質輕文:重內容輕形式,重視實用而輕視麗辭(2). 直言暢論,辭鋒犀利(3). 文體多樣,特擅駁論:有長篇專論、短篇專論、駁論、辯難等,也有以韻文為主,呈現駢偶傾向者,綱目式的經說文、長編式的專輯體……。特別擅長荀子所開發的駁論體。(4). 善長寓言與比喻
-
38:45
79.
Slide 66
-
40:29
80.
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(量酒器;升,量器;概,刮平上升的木棒,此指量酒)甚平,遇客甚謹,為酒甚美,縣幟甚高,著然不售,酒酸。怪其故,問其所知。問長者楊倩,倩曰:「汝狗猛耶?」曰:「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?」曰:「人畏焉。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,而狗迓(|ㄚˋ;迎接)而齕(ㄏㄜˊ;用牙齒咬)之,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。」 夫國亦有狗,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,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,此人主之所以蔽脅,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。
-
44:48
81.
index 2
-
45:01
82.
※諸子散文從《論語》到《韓非子》1. 文體:從片段語錄到有意識地用問對方式闡述觀點,朝向長篇說理議論文演進。2. 諸子的政治哲學和人生態度不同,表現於文學的亦不相同。
-
50:28
83.
** after 第五講 先秦散文.ppt
-
50:46
84.
第七講 漢代散文
-
51:19
85.
壹、歷史散文
-
51:57
86.
一、司馬遷與《史記》 (一)、作者:詳課本 (二)、名稱、取材與體例1. 漢人稱「太史公」、「太史公書」、「太史公記」,至晉朝簡稱為「史記」,遂以此定名。2. 取材:範圍廣泛,包括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左傳》、《戰國策》及諸子之書外,還有宮廷專藏的文獻檔案(法令、誥告、詔令、奏議等),及民間流傳及私家收藏的古文書傳。又經司馬遷親自訪問,實地考察的資料,其父親司馬談生前蒐集的資料等。
-
58:40
87.
3. 體例:開創紀傳體的先例(為我國正史的通用體例)。 (1). 本紀十二卷 (2). 表 (3). 書 (4). 世家 (5). 列傳
-
58:53
88.
(三)、史記的文學特色及影響1. 以「人」為本位:是人創作歷史,為歷史的主角 「本紀」、「列傳」均以人物為中心,故被譽為傳記文學之祖。2 描寫人物,形象突出,為後世文學(如古典小說)人物形象與性格塑造奠定傳統 (1). 善於外貌形態的點染 (2). 性格特徵的刻劃: 傳主及非傳主皆具鮮明個性 對話言談、俗語、動作舉止…… (3). 人物類型的建立(合傳、類傳) (4). 善於描寫環境氛圍,以突顯人物性格
-
1:03:17
89.
3. 對生命深刻的思考及對命運的反省,文中具有抒情的特性4. 文筆疏宕從容,為唐宋「古文」立典範5. 為古典小說格式體制與敘述模式立下典範 (1). 格式體制: 如傳、記名篇 開頭交待傳主鄉里、家世……,結尾交待結局 有些傳紀正文前會交待序言,篇末又有論贊:重視非故事情節的部分
-
1:11:00
90.
(2). 敘述模式 第三人稱與客觀立場 時間順序與敘述角度(個人傳紀依時間序列敘述,類傳則以同型人物的共同特色為重點,不重視時間過程的始與終)
-
1:12:16
91.
二、漢書 (一)、作者1. 班彪著《史記後傳》六十五篇,續記《史記》所無的漢代史事。2. 班固以《史記》漢代部分+班彪《史記後傳》為基礎,寫成《漢書》。3. 班昭、馬續:完成「表」、「天文志」。
-
1:12:17
92.
(二)、體例1. 我國第一部斷代史: 起:〈本紀〉始於漢高祖元年,但敘述上是從秦末寫起,故書中有〈陳涉傳〉、〈項羽傳〉。 迄:王莽地皇四年。2. 體例依仿《史記》,為紀傳體,但有修正 本紀 志:改書為志,尤以〈藝文志〉對後世學術研究貢獻甚大。 表 傳
-
1:12:18
93.
二、漢書 (一)、作者1. 班彪著《史記後傳》六十五篇,續記《史記》所無的漢代史事。2. 班固以《史記》漢代部分+班彪《史記後傳》為基礎,寫成《漢書》。3. 班昭、馬續:完成「表」、「天文志」。
-
1:12:19
94.
(二)、體例1. 我國第一部斷代史: 起:〈本紀〉始於漢高祖元年,但敘述上是從秦末寫起,故書中有〈陳涉傳〉、〈項羽傳〉。 迄:王莽地皇四年。2. 體例依仿《史記》,為紀傳體,但有修正 本紀 志:改書為志,尤以〈藝文志〉對後世學術研究貢獻甚大。 表 傳
-
1:12:21
95.
二、漢書 (一)、作者1. 班彪著《史記後傳》六十五篇,續記《史記》所無的漢代史事。2. 班固以《史記》漢代部分+班彪《史記後傳》為基礎,寫成《漢書》。3. 班昭、馬續:完成「表」、「天文志」。
-
1:12:22
96.
(2). 敘述模式 第三人稱與客觀立場 時間順序與敘述角度(個人傳紀依時間序列敘述,類傳則以同型人物的共同特色為重點,不重視時間過程的始與終)
-
1:12:26
97.
index 3
-
1:14:45
98.
(二)、體例1. 我國第一部斷代史: 起:〈本紀〉始於漢高祖元年,但敘述上是從秦末寫起,故書中有〈陳涉傳〉、〈項羽傳〉。 迄:王莽地皇四年。2. 體例依仿《史記》,為紀傳體,但有修正 本紀 志:改書為志,尤以〈藝文志〉對後世學術研究貢獻甚大。 表 傳
-
1:20:07
99.
(三)、史漢比較
-
1:21:27
100.
Slide 11
-
1:21:53
101.
貳、議論散文※漢代的議論散文以漢初上書為始。1. 上書之名始見《文選》,屬於政論性質的散文。其性質以實用為目的,企圖說服對方,故與戰國策士的游說之辭相通,作者又往往誇耀自己,或表現志節,或表現關心,因此,一些作品也帶有感情色彩。2. 漢初尚黃老,政治氣氛較寛鬆,其文章較能暢所欲言,當時的儒家人物也兼有戰國縱橫家之風,頗多上書帝王或藩王之作品,能以策士的激切指責時病,最切現實政治,文章多半事理通達而言辭駿發。
-
1:25:50
102.
3. 此時文風與戰國不同者在於戰國策士之辭多浮誇詭辯,漢初文章多半論証充分而嚴謹,邏輯詳密。漢初文人總結歷史的興亡,文章經常以史論兼政論,以冷靜客觀之筆而兼有熱烈情感。
-
1:28:34
103.
※漢代的議論散文名家有:1. 高祖時:陸賈《新語》2. 文、景帝時:賈山〈至言〉、賈誼、鼂錯上書陳政事,枚乘、鄒陽上吳王書等等。◎按:武帝以前儒家,如陸賈、賈山、賈誼皆沾染戰國策士風格,故文章激切而有文采。3. 武帝以後:上書皆成諌議一流,文采氣勢,皆不如前。4. 東漢:王充《論衡》、仲長統《昌言》、劉邵《人物志》皆各有成就。
-
1:33:27
104.
一、陸賈《新語》:1. 為漢高祖說明「秦所以失天下,我所以得之者何,及古成敗之國」。凡著十二篇,每奏一篇,高帝未嘗不稱善。2. 儒士兼策士之風。
-
1:37:00
105.
二、鄒陽(?-前129)1. 漢初與枚乘等人俱仕吳,皆以文辯著名,曾上書吳王,諫阻謀反,吳不不納,去而之梁。2. 其文廣徵博喻,說理透辟,文采與氣勢兼勝,頗得戰國策士之風,而尤富情感,辭多駢麗,開啟漢以來華麗整齊的文士之文。3. 重要作品:〈上吳王書〉、〈獄中上書自明〉。
-
1:39:34
106.
三、賈誼(前201-168)1. 生平:參漢賦部分。2. 謀篇嚴密,說理切至,情感充沛,善於鋪陳排比,誇張渲染,頗得戰國文章之氣勢。3. 重要篇章: a.《過秦論》分上、中、下三篇,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是「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。」(本篇善用鋪陳及誇張,文學性質很高) b.《論治安策》(又名《陳政事疏》),陳述漢朝統治的不良現象,並提出解決之道。
-
1:39:42
107.
二、鄒陽(?-前129)1. 漢初與枚乘等人俱仕吳,皆以文辯著名,曾上書吳王,諫阻謀反,吳不不納,去而之梁。2. 其文廣徵博喻,說理透辟,文采與氣勢兼勝,頗得戰國策士之風,而尤富情感,辭多駢麗,開啟漢以來華麗整齊的文士之文。3. 重要作品:〈上吳王書〉、〈獄中上書自明〉。
-
1:39:52
108.
** after 第七講 漢代散文.ppt
-
1:41:38
109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1:43:55
110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1:44:15
111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1:44:16
112.
二、諸子散文
-
1:44:17
113.
(一)、產生背景及趨勢1. 封建解體,禮樂崩壞,學術下移,「士」階層興起,私人講學盛行,出現百家爭鳴,紛紛著書立說的盛況。2. 當時最著者有九流十家: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名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雜、小說諸家。各家主張和論著風格不一,各有獨特理論體系和主張。3. 總體趨勢:由簡而繁,由疏而密,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說理議論
-
1:44:18
114.
(二)、論語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:「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;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論之論語。」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編纂而成。 「各有所記」,應在春秋之末; 「輯而論纂」(成書),在戰國之初。2. 輯集孔子的言行錄,兼及孔門弟子和時人的言行之著。3. 片言隻語,不嫌瑣碎;直記所聞,不加潤色。屬於零星片段的語錄體,以記言為主,簡約樸實,無長篇議論。4. 由片言隻語中,令人親切見其為人及性情。
-
1:44:19
115.
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-
1:44:20
116.
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-
1:44:35
117.
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-
1:44:37
118.
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-
1:44:38
119.
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-
1:44:42
120.
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-
1:44:43
121.
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-
1:44:44
122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1:44:45
123.
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-
1:44:46
124.
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-
1:44:48
125.
(三)、墨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有七十一篇,現存五十三篇,文體不一,可見非同時成篇。2. 為墨子弟子或後學將墨子言行及學說記錄下來,加以整理、滙編而成。3. 耕柱、貴義、公孟、魯問、公輸、三辯三篇,記墨翟言行,體裁接近論語,為門人所記,當為最早的作品。(此六篇時代應該在《論語》及《孟子》之間)
-
1:45:03
126.
6. 文學特點: (1). 質樸無華,不重文采,文字明白曉暢 (2). 篇章標題,題旨集中 ──專論體的萌芽 (3). 講求邏輯,重視論辯 ──謀篇布局方面已初具章法,頗有 論辯文章的架勢。 (4). 反覆論說,不免累贅
-
1:45:04
127.
4. 其它各篇採據題抒論的體裁。5. 自〈尚賢〉至〈非命〉共十篇,每篇均分為上、中、下,但是彼此字句大同小異,應該是因為墨家自墨子死後分為三派,三派各述所所聞,編纂時一併收入。
-
1:45:05
128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1:45:06
129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1:45:06
130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1:45:07
131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
-
1:45:07
132.
〈兼愛〉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不能治。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:必知疾之所自起,焉能攻之;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治亂者何獨不然!必知亂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;不知亂之所自起,則弗能治。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,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。……有夠囉嗦……吧!
-
1:45:08
133.
到了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,已經從語錄體進入長篇論說文,此二家也是諸子文章中最具文學意味者。
-
1:45:17
134.
(四)、孟子1. 應為孟軻著作及其門人所記,體例全仿論語。有孟子的獨白,也有孟子與諸侯、門生的對話。合《論語》的文采辭章,兼用了《墨子》的長篇說理論辯,向較成熟的說理文發展。2. 但染有縱橫家之習,故此書中多舖排之長篇,假設譬喻,翻騰議論,文采氣勢,為諸子散文之冠。
-
1:45:50
135.
3. 特點: (1). 氣勢浩然,明快流暢:有時理論稍嫌薄弱,但因氣勢動人,令人但覺痛快,不覺其病。 (2). 運用比喻,穿插寓言 (3). 長篇獨白,發表議論:如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」一段
-
1:45:51
136.
孟子曰:「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閒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里奚舉於市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恆過,然後能改;困於心,衡於慮,而後作;徵於色,發於聲,而後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。」
-
1:45:51
137.
「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。其良人出,則必饜酒肉而後反。其妻問所與飲食者,則盡富貴也。 其妻告其妾曰:『良人出,則必饜酒肉而後反,問其與飲食者,盡富貴也。而未嘗有顯者來。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。』 蚤起,施從良人之所之,遍國中無與立談者,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,乞其餘,不足,又顧而之他:此其為饜足之道也。 其妻歸,告其妾曰:『良人者,所仰望而終身也。今若此!』與其妾訕其良人,而相泣於中庭。而良人未之知也,施施從外來,驕其妻妾。
-
1:45:52
138.
Slide 43
-
1:45:52
139.
4. 影響後人極深: (1). 韓愈以孟子繼承人自居 (2). 柳宗元文「參之孟荀以暢其文」 (3). 蘇洵尤好《孟子》,曾端坐讀之,凡七、八年,著有《蘇批孟子》 (4). 王安石曾注《孟子》,為文亦學之 (5). 南宋以後,《孟子》為《四書》之一,是學子必讀,科舉必考之教科書。
-
1:45:53
140.
Slide 43
-
1:45:54
141.
4. 影響後人極深: (1). 韓愈以孟子繼承人自居 (2). 柳宗元文「參之孟荀以暢其文」 (3). 蘇洵尤好《孟子》,曾端坐讀之,凡七、八年,著有《蘇批孟子》 (4). 王安石曾注《孟子》,為文亦學之 (5). 南宋以後,《孟子》為《四書》之一,是學子必讀,科舉必考之教科書。
-
1:45:55
142.
Slide 43
-
1:45:55
143.
4. 影響後人極深: (1). 韓愈以孟子繼承人自居 (2). 柳宗元文「參之孟荀以暢其文」 (3). 蘇洵尤好《孟子》,曾端坐讀之,凡七、八年,著有《蘇批孟子》 (4). 王安石曾注《孟子》,為文亦學之 (5). 南宋以後,《孟子》為《四書》之一,是學子必讀,科舉必考之教科書。
-
1:45:56
144.
Slide 43
-
1:45:57
145.
「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。其良人出,則必饜酒肉而後反。其妻問所與飲食者,則盡富貴也。 其妻告其妾曰:『良人出,則必饜酒肉而後反,問其與飲食者,盡富貴也。而未嘗有顯者來。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。』 蚤起,施從良人之所之,遍國中無與立談者,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,乞其餘,不足,又顧而之他:此其為饜足之道也。 其妻歸,告其妾曰:『良人者,所仰望而終身也。今若此!』與其妾訕其良人,而相泣於中庭。而良人未之知也,施施從外來,驕其妻妾。
-
1:45:57
146.
Slide 43
-
1:45:57
147.
4. 影響後人極深: (1). 韓愈以孟子繼承人自居 (2). 柳宗元文「參之孟荀以暢其文」 (3). 蘇洵尤好《孟子》,曾端坐讀之,凡七、八年,著有《蘇批孟子》 (4). 王安石曾注《孟子》,為文亦學之 (5). 南宋以後,《孟子》為《四書》之一,是學子必讀,科舉必考之教科書。
-
1:45:58
148.
(五)、莊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載有五十二篇,今僅存三十三篇,為晉人郭象的刪定本。有內篇七篇,外篇十五篇,雜篇十一篇。2. 莊周約與孟軻同時,書內篇應為莊周自作,外篇、雜篇除了為為莊周弟子後學承襲其思想所作外,亦可能也有莊周所作。
-
1:45:58
149.
3. 擺脫語錄體,雖有些篇章還是有對話的痕跡,但已現專題討論(據題抒論)的形式,只是結構仍散漫。 為先秦最具想像力、最具文學意味的著述
-
1:45:59
150.
(五)、莊子1. 《漢書.藝文志》載有五十二篇,今僅存三十三篇,為晉人郭象的刪定本。有內篇七篇,外篇十五篇,雜篇十一篇。2. 莊周約與孟軻同時,書內篇應為莊周自作,外篇、雜篇除了為為莊周弟子後學承襲其思想所作外,亦可能也有莊周所作。
-
1:46:01
151.
3. 擺脫語錄體,雖有些篇章還是有對話的痕跡,但已現專題討論(據題抒論)的形式,只是結構仍散漫。 為先秦最具想像力、最具文學意味的著述
-
1:46:33
152.
4. 文學特點:(1). 意出塵外的構思,帶有汪洋恣肆的風格:思想境界高妙,追求精神的自由(2). 運用寓言說理與意象說理,營造神奇怪譎的風格:《莊子》文學形象大於思想,想象重於概念,善於運用想象和虛構,以極神奇色彩之筆,寫驚世駭俗的超現實形象(3). 詼諧風趣(4). 語帶抒情,文學意味濃厚
-
1:46:35
153.
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。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;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是鳥也,海運則將徙於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 齊諧者,志怪者也。諧之言曰:“鵬之徙於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,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”野馬也,塵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天之蒼蒼,其正色邪?其遠而無所至極邪?其視下也亦若是,則已矣。
-
1:46:35
154.
且夫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。覆杯水於坳堂之上,則芥為之舟,置杯焉則膠,水淺而舟大也。風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翼也無力。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,而後乃今培風;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,而後乃今將圖南。
-
1:46:36
155.
蜩與學鳩笑之曰:“我決起而飛,槍榆、枋,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?”適莽蒼者三湌而反,腹猶果然;適百里者宿舂糧;適千里者三月聚糧。之二蟲又何知!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靈者,以五百歲為春,五百歲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歲為春,八千歲為秋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,眾人匹之,不亦悲乎!
-
1:46:36
156.
湯之問棘也是已。窮髮之北,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有魚焉,其廣數千里,未有知其修者,其名為鯤。有鳥焉,其名為鵬,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雲,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,絕雲氣,負青天,然後圖南,且適南冥也。斥鴳笑之曰:“彼且奚適也?我騰躍而上,不過數仞而下,翱翔蓬蒿之間,此亦飛之至也。而彼且奚適也?”此小大之辨也。
-
1:46:37
157.
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而宋榮子猶然笑之。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內外之分,辯乎榮辱之境,斯已矣。彼其於世,未數數然也。雖然,猶有未樹也。夫列子御風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後反。彼於致福者,未數數然也。此雖免乎行,猶有所待者也。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!故曰: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聖人無名。
-
1:46:37
158.
堯讓天下於許由,曰:“日月出矣,而爝火不息,其於光也,不亦難乎!時雨降矣,而猶浸灌,其於澤也,不亦勞乎!夫子立而天下治,而我猶尸之,吾自視缺然,請致天下。”許由曰: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。而我猶代子,吾將為名乎?名者,實之賓也,吾將為賓乎?鷦鷯巢於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歸休乎君!予無所用天下為。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-
1:46:38
159.
肩吾問於連叔曰:“吾聞言於接輿,大而無當,往而不返。吾驚怖其言,猶河漢而無極也,大有逕庭,不近人情焉。”連叔曰:“其言謂何哉?”曰: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,肌膚若冰雪,淖約若處子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。乘雲氣,御飛龍,而遊乎四海之外。其神凝,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。吾是以狂而不信也。”連叔曰:“然,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,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。豈惟形骸有聾盲哉?夫知亦有之。是其言也,猶時女也。之人也,之德也,將磅礡萬物,以為一世蘄乎亂,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!之人也,物莫之傷,大浸稽天而不溺,大旱、金石流、土山焦而
-
1:46:38
160.
惠子謂莊子曰:“魏王貽我大瓠之種,我樹之成而實五石,以盛水漿,其堅不能自舉也。剖之以為瓢,則瓠落無所容。非不呺然大也,吾為其無用而掊之。”莊子曰:“夫子固拙於用大矣。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,世世以洴澼絖為事。客聞之,請買其方百金。聚族而謀曰:‘我世世為洴澼絖,不過數金;今一朝而鬻技百金,請與之。’客得之,以說吳王。越有難,吳王使之將。冬,與越人水戰,大敗越人,裂地而封之。能不龜手一也,或以封,或不免於洴澼絖,則所用之異也。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,而憂其瓠落無所容?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!”
-
1:46:38
161.
惠子謂莊子曰:“吾有大樹,人謂之樗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,立之塗,匠者不顧。今子之言,大而無用,眾所同去也。”莊子曰:“子獨不見狸狌乎?卑身而伏,以候敖者;東西跳梁,不辟高下;中於機辟,死於網罟。今夫斄牛,其大若垂天之雲。此能為大矣,而不能執鼠。今子有大樹,患其無用,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,廣莫之野,彷徨乎無為其側,逍遙乎寢臥其下?不夭斤斧,物無害者,無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”
-
1:46:39
162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1:46:39
163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1:46:43
164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1:46:44
165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1:46:45
166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1:46:46
167.
惠子謂莊子曰:“吾有大樹,人謂之樗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,立之塗,匠者不顧。今子之言,大而無用,眾所同去也。”莊子曰:“子獨不見狸狌乎?卑身而伏,以候敖者;東西跳梁,不辟高下;中於機辟,死於網罟。今夫斄牛,其大若垂天之雲。此能為大矣,而不能執鼠。今子有大樹,患其無用,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,廣莫之野,彷徨乎無為其側,逍遙乎寢臥其下?不夭斤斧,物無害者,無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”
-
1:46:47
168.
5. 影響: (1). 開拓說理文之新境界 (2). 開拓中國藝術精神 (3). 其思想及文章風格影響甚眾,無法一一例舉。
-
1:46:50
169.
(六)、荀子1. 作者:荀況,又稱荀卿或孫卿,趙人,為戰國末時的大儒,主張性惡,講究「禮」。曾游學於齊、楚,李斯、韓非皆曾為其弟子。2. 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乃劉向據官方所藏《荀卿書》三百二十二篇編輯而成,唐代楊惊作注時,對篇目次第又有變動。3. 書也許有一些弟子門生之雜錄,但多為荀子自著。
-
1:46:51
170.
4. 體例可分為三類: (1). 〈成相〉與〈賦〉兩篇屬韻文 (2). 〈大略〉以下六篇或為雜論,或為對話體的短小故事 (3). 餘二十四篇,除〈議兵〉、〈強國〉等少數篇章帶有語錄體對話痕跡外,其他都屬於專題性的說理議論文。
-
1:47:08
171.
5. 文學特點: (1). 專題論文,論旨明確 (2). 博大精深,嚴謹周詳 (3). 樸實簡明:為學者之文。文采氣勢不及孟子,結構謹嚴,論點明確過之 (4). 排比鋪張,講究修辭
-
1:47:12
172.
6. 〈成相〉 (1). 荀子學習民間文藝而創作的韻文。 (2). 「相」是樂器,「成」是演奏,「成相」即「擊打吹彈樂器」。這是一種說唱文學慣用的開場套語,尤如「打起鼓」、「敲起鑼」之類的意思。例:請成相,世之殃,愚暗愚暗墮賢良。人主無賢,如瞽無相何倀倀。世之愚,惡大儒,逆斥不通孔子拘。展禽三絀,春申道綴基華輸。成相竭,辭不蹶,君子道之順以達。宗其賢良,辨其殃孽。請成相,言治方,君論有五約以明。君謹守之,下皆平正國乃昌。
-
1:47:13
173.
7. 〈賦篇〉(1). 第一個以「賦」名篇,被視為賦的始祖。(2). 今存〈禮〉、〈知〉、〈雲〉、〈蠶〉、〈箴〉五篇。(3). 〈禮〉、〈知〉為說理作品,〈雲〉、〈蠶〉、〈箴〉為詠物賦。形式如謎語,前段設謎,後點點題。最後有〈佹詩〉與〈小歌〉,二者算是總結,有如《楚辭》之「亂」。
-
1:47:14
174.
有物於此,生於山阜,處於室堂。無知無巧,善治衣裳。不盜不竊,穿窬而行。日夜合離,以成文章。以能合從,又善連衡。下覆百姓,上飾帝王。功業甚博,不見賢良。時用則存,不用則亡。臣愚不識,敢請之王。 王曰:此夫始生鉅,其成功小者邪?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?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?一往一來,結尾以為事。無羽無翼,反覆甚極。尾生而事起,尾邅而事已。簪以為父,管以為母。既以縫表,又以連裡:夫是之謂箴理。--箴(針)
-
1:47:14
175.
(七)、韓非子1. 韓非為先秦法家代表,荀子之弟子。為韓之諸公子,喜刑名法術,歸本於黃老。為人口吃,不能道說,而善著書。2. 今本《韓非子》五十五篇,除少數篇章為弟子或後人所述外,多出於韓非本人之手。3. 其文多為政論文,體例不一,包括長篇政論、短篇雜文及通篇用韻的韻文體。
-
1:47:15
176.
4. 文學特點:(1). 重質輕文:重內容輕形式,重視實用而輕視麗辭(2). 直言暢論,辭鋒犀利(3). 文體多樣,特擅駁論:有長篇專論、短篇專論、駁論、辯難等,也有以韻文為主,呈現駢偶傾向者,綱目式的經說文、長編式的專輯體……。特別擅長荀子所開發的駁論體。(4). 善長寓言與比喻
-
1:47:16
177.
(七)、韓非子1. 韓非為先秦法家代表,荀子之弟子。為韓之諸公子,喜刑名法術,歸本於黃老。為人口吃,不能道說,而善著書。2. 今本《韓非子》五十五篇,除少數篇章為弟子或後人所述外,多出於韓非本人之手。3. 其文多為政論文,體例不一,包括長篇政論、短篇雜文及通篇用韻的韻文體。
-
1:47:27
178.
4. 文學特點:(1). 重質輕文:重內容輕形式,重視實用而輕視麗辭(2). 直言暢論,辭鋒犀利(3). 文體多樣,特擅駁論:有長篇專論、短篇專論、駁論、辯難等,也有以韻文為主,呈現駢偶傾向者,綱目式的經說文、長編式的專輯體……。特別擅長荀子所開發的駁論體。(4). 善長寓言與比喻
-
1:47:41
179.
Slide 66
-
1:47:42
180.
宋人有酤酒者,升概(量酒器;升,量器;概,刮平上升的木棒,此指量酒)甚平,遇客甚謹,為酒甚美,縣幟甚高,著然不售,酒酸。怪其故,問其所知。問長者楊倩,倩曰:「汝狗猛耶?」曰:「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?」曰:「人畏焉。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,而狗迓(|ㄚˋ;迎接)而齕(ㄏㄜˊ;用牙齒咬)之,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。」 夫國亦有狗,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,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,此人主之所以蔽脅,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。
-
1:47:42
181.
人主之患在於信人,信人則制於人。人臣之於其君,非有骨肉之親也,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。故為人臣者,窺覘其君心也,無須臾之休,而人主怠傲處上,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。為人主而大信其子,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,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。為人主而大信其妻,則奸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,故優施傅麗姬殺申生而立奚齊。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,則其餘無可信者矣。
-
1:47:43
182.
且萬乘之主,千乘之君,后妃夫人、適子為太子者,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。何以知其然,夫妻者,非有骨肉之恩也,愛則親,不愛則疏。語曰:「其母好者其子抱。」然則其為之反也,其母惡者其子釋。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,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。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,則身見疏賤,而子疑不為後,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。(〈韓非子.備內篇〉)
-
1:47:43
183.
※例: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,信人則制於人。人臣之於其君,非有骨肉之親也,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。故為人臣者,窺覘其君心也,無須臾之休,而人主怠傲處上,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。為人主而大信其子,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,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。為人主而大信其妻,則奸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,故優施傅麗姬殺申生而立奚齊。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,則其餘無可信者矣。 且萬乘之主,千乘之君,后妃夫人、適子為太子者,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。何以知其然,夫妻者,非有骨肉之恩也,愛則親,不愛則疏。語曰:「其母好者其子抱。」然則其
-
1:47:44
184.
※諸子散文從《論語》到《韓非子》1. 文體:從片段語錄到有意識地用問對方式闡述觀點,朝向長篇說理議論文演進。2. 諸子的政治哲學和人生態度不同,表現於文學的亦不相同。
-
1:48:35
185.
** after 第五講 先秦散文.ppt
-
1:49:33
186.
3. 特點:晉.范寧《穀梁傳.序》:「左氏艷而富,其失也巫。」 (1). 善於敘事:能以簡要文字,為事件過程勾勒出具體而清晰的輪廓,使人看到事件的發生、發展、結束,甚至點明原因。 a. 敘事角度:全知的第三人稱角度,並以權威性的「君子曰」申明主張,具有鮮明的道德教化立場。 b. 情節結構:主要是線型發展,重視前因後果。 c. 戰爭描寫:最為出色
-
1:49:48
187.
(2). 寫人: a. 以言行來刻劃人物,並及於心理 b. 人物形象類型化 c. 具有道德鏡鑑的傾向 (3). 記言:對話逼真生動,辭令記載上相當精鍊有說服力
-
1:50:15
188.
(四)、國語1. 第一部國別史,以記言為主。2. 據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,但一般以為作者不詳,應為戰國初期人。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文體不類,風格不同,不像同一人。3.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(西元前976),下迄戰國初韓趙魏三家滅智氏(西元前453),記周、魯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史事,以國為目,故稱《國語》。
-
1:50:16
189.
Slide 14
-
1:50:43
190.
比較《國語》和《左傳》所記錄的晉公子重耳於離開齊國之事
-
1:50:43
191.
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-
1:50:44
192.
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-
1:50:45
193.
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-
1:50:46
194.
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-
1:50:47
195.
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-
1:50:47
196.
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-
1:50:48
197.
(一)、《國語·晉語四》遂適齊。齊侯妻之,甚善焉。有馬二十乘,將死于齊而已矣。曰:「民生安樂,誰知其他?」桓公卒,孝公即位,諸侯叛齊。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,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,欲行,而患之,與從者謀于桑下。蠶妾在焉,莫知其在焉。
-
1:50:49
198.
妾告姜氏,姜氏殺之,而言于公子曰:「從者將以子行,其聞之者吾已除之矣。子必從之,不可以貳,貳無成命。《詩》云:『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』先王其知之矣,貳將可乎?子去晉難而極于此。自子之行,晉無寧歲,民無成君。天未喪晉,無異公子,有晉國者,非子而誰?子其勉之!上帝臨子矣,貳必有咎。」公子曰:「吾不動矣,必死于此。」姜曰:……公子弗聽。
-
1:50:49
199.
姜與子犯謀,醉而載之以行。醒,以戈逐子犯,曰:「若無所濟,吾食舅氏之肉,其知饜乎!」舅犯走且對曰:「若無所濟,余未知死所,誰能與豺狼爭食?若克有成,公子無亦晉之柔嘉足以甘食。偃之肉腥臊,將焉用之?」遂行。
-
1:50:50
200.
《左傳》「僖公二十三年」及齊,齊桓公妻之,有馬二十乘。公子安之。從者以為不可,將行,謀於桑下。蠶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。姜氏殺之,而謂公子曰:「子有四方之志,其聞之者,吾殺之矣。」公子曰:「無之。」姜曰:「行也!懷與安,實敗名。」公子不可。姜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醒,以戈逐子犯。
-
1:50:50
201.
(五)、戰國策1. 劉向校漢朝中央政府藏書,以國別為次,去除重覆,得三十三篇。2. 或曰:《國策》,或曰《國事》,或曰《短長》,或曰《事語》,或曰《長書》,或曰《修書》。劉向以為是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,為之策謀,故名為《戰國策》。
-
1:50:52
202.
3. 文學特點 (1). 以人物活動為敘事中心,記言、記事。 (2). 仍通過人物言行來刻劃人物性格,但與《左傳》相比,更為細緻。 (3). 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,烘託人物 (4). 善用誇張、排比,行文恣縱,更富文采:辭采華麗,鋪排誇張,就對象進行多角度的渲染,以造成一種氣勢,對漢賦有一定作用。
-
1:51:59
203.
** after 第五講 先秦散文.ppt
-
1:53:40
204.
三、詩經的分類:風、雅、頌
-
1:54:00
205.
(一)、風:十五國風160篇
-
1:54:01
206.
1.風:土風、地方音樂曲調。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區的本土歌曲。2.十五國風其實是十三國,周南、召南不是兩國國家,而是地區。周南屬於周公的采邑,以及采邑以前的地域。召南屬於召公采邑,及采邑以南地域。相當於今河南南陽至湖北江陵一帶,即今之江、漢流域。3.有人認為「南」不指地域,而是樂調名,其說不成立。4.朱熹《詩集傳.序》:「凡詩之所謂風者,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,所謂男女相與詠歌,各言其情也。」
-
1:54:03
207.
(一)、風:十五國風160篇
-
1:54:11
208.
1.風:土風、地方音樂曲調。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區的本土歌曲。2.十五國風其實是十三國,周南、召南不是兩國國家,而是地區。周南屬於周公的采邑,以及采邑以前的地域。召南屬於召公采邑,及采邑以南地域。相當於今河南南陽至湖北江陵一帶,即今之江、漢流域。3.有人認為「南」不指地域,而是樂調名,其說不成立。4.朱熹《詩集傳.序》:「凡詩之所謂風者,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,所謂男女相與詠歌,各言其情也。」
-
1:55:18
209.
5.《召南.野有死麕》6.《邶風.靜女》7.《鄭風.將仲子》
-
1:55:20
210.
Slide 24
-
1:55:21
211.
(二)、雅:大雅31篇、小雅74篇
-
1:56:10
212.
Slide 26
-
1:56:12
213.
(三)、頌:周頌31篇、魯頌4篇、商頌5篇
-
1:56:49
214.
四、六義
-
1:56:50
215.
(三)、頌:周頌31篇、魯頌4篇、商頌5篇
-
1:56:58
216.
四、六義
-
1:56:59
217.
Slide 29
-
1:57:01
218.
《詩大序》 對風雅頌的看法
-
1:59:06
219.
朱熹:《朱子語類》
-
1:59:08
220.
賦:直陳其事,舖敘說明,不作隱曲譬喻。猶如今天說的朱熹:「賦者,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。」如:「知我者謂我心憂,不知我者謂我何求。」《王風.黍離》
-
1:59:27
221.
比:直接以事物比當前之事,直接進行類似的聯想,不需再以舖敘之文解釋者。 朱熹:「比者,以彼狀此。」如:「自伯之東,首如飛蓬。」《衛風.伯兮》 如:「碩鼠碩鼠,無食我黍。三歲貫女,莫我肯顧。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,樂土樂土,爰得我所。 」 《魏風.碩鼠》
-
1:59:40
222.
興:透過事物的聯想,形成接近的情境。通常是以自然景物作為詩歌引起感情或意念的聯想。 鄭玄:「凡興者,所見在此,所得在彼,不可以事類推,不可以義理求也。」-- 「所見在此,所得在彼」即因事物聯想而及於想表達之本題。後面的解釋則太模糊。朱熹:「興者,託物興辭。」如:「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,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。」《周南.桃夭》
-
2:00:21
223.
「螽斯羽,詵詵兮;宜爾子孫振振兮。」《周南.螽斯》
-
2:00:21
224.
Slide 36
-
2:00:22
225.
五、《詩經》的特色與傳統的開創
-
2:00:23
226.
《鄘風.相鼠》
-
2:00:23
227.
相鼠
-
2:00:24
228.
《韓詩外傳》
-
2:00:24
229.
相鼠
-
2:00:25
230.
《韓詩外傳》
-
2:00:25
231.
相鼠
-
2:00:26
232.
《鄘風.相鼠》
-
2:00:26
233.
相鼠
-
2:00:27
234.
《韓詩外傳》
-
2:00:29
235.
Slide 41
-
2:00:39
236.
** after 詩經.ppt
-
2:00:56
237.
Slide 14
-
2:05:46
238.
四、屈原
-
2:05:49
239.
** after 中國文學史第三講 楚辭.ppt
-
2:06:30
240.
(二)、內容及作家
-
2:06:44
241.
(二)、內容及作家
-
2:06:46
242.
(三)、語言特點
-
2:06:46
243.
2. 語氣詞「兮」字用法:a.〈九歌〉模式:兮字用在各句中 吉日兮辰良,穆將愉兮上皇。撫長劍兮玉珥,璆鏘鳴兮琳琅。(〈九歌.東皇太一〉)b.〈橘頌〉模式:上下二句各四字,兮字在下句之末 后皇嘉樹,橘來服兮。 受命不遷,生南國兮。c.〈離騷〉模式:上下二句字數增多,兮字用在上句之末 帝高陽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攝提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-
2:06:48
244.
二、楚辭的形成背景
-
2:06:49
245.
2. 語氣詞「兮」字用法:a.〈九歌〉模式:兮字用在各句中 吉日兮辰良,穆將愉兮上皇。撫長劍兮玉珥,璆鏘鳴兮琳琅。(〈九歌.東皇太一〉)b.〈橘頌〉模式:上下二句各四字,兮字在下句之末 后皇嘉樹,橘來服兮。 受命不遷,生南國兮。c.〈離騷〉模式:上下二句字數增多,兮字用在上句之末 帝高陽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攝提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-
2:06:50
246.
(三)、語言特點
-
2:06:51
247.
2. 語氣詞「兮」字用法:a.〈九歌〉模式:兮字用在各句中 吉日兮辰良,穆將愉兮上皇。撫長劍兮玉珥,璆鏘鳴兮琳琅。(〈九歌.東皇太一〉)b.〈橘頌〉模式:上下二句各四字,兮字在下句之末 后皇嘉樹,橘來服兮。 受命不遷,生南國兮。c.〈離騷〉模式:上下二句字數增多,兮字用在上句之末 帝高陽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攝提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-
2:06:52
248.
二、楚辭的形成背景
-
2:07:09
249.
地理背景:○山水蜿蜒,物產繁複,有名山大川,奇花異草。○其人多尚虛無,且富有想像力和浪漫氣息。○南方氣候溫和,謀生較易,政治組織、宗法制度不嚴密,個人受到群體壓抑較少,個體意識較強烈。直到漢代,楚人性格的桀驁不馴,仍記載在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之中。
-
2:07:10
250.
2. 宗教信仰:○與宋國相鄰,巫風甚盛。○到《漢書.地理志》記載,仍說楚地君臣:「信巫覡(ㄒㄧˊ),重淫祀。」民間巫風更盛。○楚人祭祀鬼神不只是為了祈福消災,亦是為了娛神、娛人,所以祭祀中相當重視歌舞等娛神娛人的表演。○中原的音樂、舞蹈、詩歌通常被視為「禮」的一部分,故表現群體關係和倫理,強調中正和平、溫柔敦厚。但楚地的歌舞樂則較講究審美、愉情作用,並且重視人情感的發抒,所以表現出顯著的個體意識、激烈動盪的情感、奇幻華麗的表現形式。
-
2:07:20
251.
3. 音樂韻律:楚國音樂韻律與北方迥異。○劉向《說苑》收錄〈越人歌〉 今夕何夕兮,搴舟中流?今日何日兮,得與王子同舟?蒙羞被好兮,不訾詬恥;心幾煩而不絕兮,得知王子!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悅君兮君不知。○《孟子.離婁上》相傳孔子所聞之〈孺子歌〉: 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○屈原等人的作品除〈九歌〉外,多為長篇巨製,應不適合歌唱,據說是使用特別的「楚聲」腔調來誦讀。
-
2:07:21
252.
三、詩經與楚辭之比較
-
2:07:22
253.
Slide 14
-
2:07:23
254.
四、屈原
-
2:07:24
255.
命名:
-
2:07:26
256.
5. 王應麟《困學紀聞》卷六:「伍舉所謂騷離,屈平所謂離騷,皆楚言也。揚雄為 〈畔牢愁〉,與楚語注合。」6. 游國恩〈楚辭概論〉:「《漢書.揚雄傳》載:『雄旁〈惜誦〉以下至〈懷沙〉一卷,名曰『畔牢愁』。『牢』、『愁』古疊韻字,同在『幽』部;韋昭訓為『牢 騷』。後人常語謂發洩不平的氣為『發牢騷』,蓋本於此。『牢愁』、『牢騷』與『離騷』,古並以雙聲疊韻通轉;然則,『離騷』者,殆有不平之義。」
-
2:07:30
257.
離騷基本上可分為五個段落:1.序曲:自述身世懷抱2.努力與挫敗:致君堯舜的理想破滅 a.讒佞當道,君王昏昧 b.培養人才,勵精圖治 c.群小排擠,矢志不屈:挫敗後的心情 d.重複前意,絕不妥協,考慮遠離政治,獨善其身3.追求與幻滅:叩閽見拒,求女不成,周遊歷覽 a.聽女嬃規勸 b.向重華陳詞 c.上下求索:叩閽見拒,求女不成4.卜決:遠逝與戀鄉5.尾聲:從彭咸所居
-
2:07:31
258.
1. 序曲:自述身世懷抱 帝高陽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……乘騏驥以馳騁兮,來吾道夫先路。
-
2:07:32
259.
2. 努力與挫敗:致君堯舜的理想破滅 a. 讒佞當道,君王昏昧 昔三后之純粹兮,固眾芳之所在。……余既不難夫離別兮,傷靈修之數化。 b. 培養人才,勵精圖治──>人才變質,賢者變惡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,又樹蕙之百畝。……雖不周於今之人兮,願依彭咸之遺則。 c. 群小排擠,矢志不屈:挫敗後的心情 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。……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聖之所厚。 d. 重複前意,絕不妥協,考慮遠離政治,獨善其身 悔相道之不察兮,延佇乎吾將反。……雖解體吾猶未變兮,豈余心之可懲。
-
2:07:33
260.
3. 追求與幻滅:叩閽見拒,求女不成,周遊歷覽 a. 聽女嬃規勸 女嬃之嬋媛兮,申申其詈予。……世並舉而好朋兮,夫何煢獨而不予聽。 b. 向重華陳詞 依前聖以節中兮,喟平心而歷茲。……攬茹蕙以掩涕兮,霑余襟之浪浪。 c. 上下求索:叩閽見拒,求女不成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,登閬風而紲馬。……懷朕情而不發兮,余焉能忍與此終古。
-
2:07:34
261.
4. 卜決:遠逝與戀鄉 索藑茅以筵篿兮,命零氛為余占之。……僕夫悲余馬懷兮,捲局顧而不行。5. 尾聲:從彭咸所居 亂曰:已矣哉!國無人莫我知兮,又何懷乎故都?既莫足與為美政兮,吾將從彭咸之所居。
-
2:07:35
262.
香草美人
-
2:07:43
263.
5.以美人自居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遲暮6.象徵理想人物(聖君或知音)如離騷之求女7.遭嫉而失寵的女子眾女嫉余之娥眉兮,謠諑謂余以善淫。 初既與余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;余既不難夫離別兮,傷靈修之數化。
-
2:07:44
264.
離騷的特色與開創
-
2:07:52
265.
五、九歌
-
2:07:53
266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7:53
267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7:55
268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7:56
269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7:58
270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7:58
271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7:59
272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8:04
273.
五、九歌
-
2:08:08
274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8:15
275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8:16
276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8:18
277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8:18
278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8:21
279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8:22
280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8:22
281.
3. 屈原改寫的年代:
-
2:08:24
282.
(三)、主題情調:
-
2:08:24
283.
九歌.山鬼
-
2:08:25
284.
九歌.少司命(司愛之神)
-
2:08:26
285.
◎九歌.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 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 凌余陣兮躐余行,左驂殪兮右刃傷。 霾兩輪兮縶四馬,援玉枹兮擊鳴鼓。 天時墜兮威靈怒,嚴殺盡兮棄原野。 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 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。 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。 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。
-
2:08:26
286.
九歌.少司命(司愛之神)
-
2:08:27
287.
◎九歌.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 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 凌余陣兮躐余行,左驂殪兮右刃傷。 霾兩輪兮縶四馬,援玉枹兮擊鳴鼓。 天時墜兮威靈怒,嚴殺盡兮棄原野。 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 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。 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。 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。
-
2:08:27
288.
六、九章:遷客逐臣的悲情
-
2:08:28
289.
◎九歌.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 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 凌余陣兮躐余行,左驂殪兮右刃傷。 霾兩輪兮縶四馬,援玉枹兮擊鳴鼓。 天時墜兮威靈怒,嚴殺盡兮棄原野。 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 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。 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。 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。
-
2:08:28
290.
九歌.少司命(司愛之神)
-
2:08:28
291.
九歌.山鬼
-
2:08:29
292.
(三)、主題情調:
-
2:08:29
293.
3. 屈原改寫的年代:
-
2:08:30
294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8:31
295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8:31
296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8:33
297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8:34
298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8:35
299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8:35
300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8:36
301.
五、九歌
-
2:08:37
302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8:54
303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9:00
304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9:01
305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9:01
306.
(一)、名稱來源與年代:
-
2:09:02
307.
何以名為「九」?
-
2:09:03
308.
(1). 「九歌」不一定九篇,如王逸《楚辭章 句.九辯序》:「九者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。」 依此,則「九」應非實指,而是表示這是由很多樂 章組成的。(2). 想辦法把篇數湊成「九」 a. 合山鬼、國殤、禮魂為一篇 b. 大司命、少司命為一;湘君、湘夫人為一 c. 去掉國殤、禮魂 d. 東皇太一為迎神曲,禮魂為送神曲,中間 九首為正樂──姜亮夫主張。
-
2:09:03
309.
3. 屈原改寫的年代:
-
2:09:04
310.
(三)、主題情調:
-
2:09:05
311.
九歌.山鬼
-
2:09:06
312.
九歌.少司命(司愛之神)
-
2:09:06
313.
◎九歌.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 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 凌余陣兮躐余行,左驂殪兮右刃傷。 霾兩輪兮縶四馬,援玉枹兮擊鳴鼓。 天時墜兮威靈怒,嚴殺盡兮棄原野。 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 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。 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。 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。
-
2:09:06
314.
六、九章:遷客逐臣的悲情
-
2:09:07
315.
(四)、主題和內涵1. 主題與離騷大體類似,除〈橘頌〉外,各篇均反映屈原身世遭遇之一個片段,甚至與〈離騷〉辭句雷同者亦不少。2. 〈橘頌〉藉頌橘自頌其志,抒發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情操,為作者人格寫照,開啟後世「詠物詩」。3. 〈懷沙〉自述生平懷抱,被視為屈原的絕命辭。
-
2:09:08
316.
七、天問:對上天的詰難
-
2:09:08
317.
天問
-
2:09:09
318.
八、招魂
-
2:09:09
319.
天問
-
2:09:10
320.
七、天問:對上天的詰難
-
2:09:10
321.
(四)、主題和內涵1. 主題與離騷大體類似,除〈橘頌〉外,各篇均反映屈原身世遭遇之一個片段,甚至與〈離騷〉辭句雷同者亦不少。2. 〈橘頌〉藉頌橘自頌其志,抒發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情操,為作者人格寫照,開啟後世「詠物詩」。3. 〈懷沙〉自述生平懷抱,被視為屈原的絕命辭。
-
2:09:10
322.
六、九章:遷客逐臣的悲情
-
2:09:11
323.
◎九歌.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 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 凌余陣兮躐余行,左驂殪兮右刃傷。 霾兩輪兮縶四馬,援玉枹兮擊鳴鼓。 天時墜兮威靈怒,嚴殺盡兮棄原野。 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 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。 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。 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。
-
2:09:11
324.
六、九章:遷客逐臣的悲情
-
2:09:15
325.
(四)、主題和內涵1. 主題與離騷大體類似,除〈橘頌〉外,各篇均反映屈原身世遭遇之一個片段,甚至與〈離騷〉辭句雷同者亦不少。2. 〈橘頌〉藉頌橘自頌其志,抒發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情操,為作者人格寫照,開啟後世「詠物詩」。3. 〈懷沙〉自述生平懷抱,被視為屈原的絕命辭。
-
2:09:18
326.
七、天問:對上天的詰難
-
2:09:23
327.
(四)、主題和內涵1. 主題與離騷大體類似,除〈橘頌〉外,各篇均反映屈原身世遭遇之一個片段,甚至與〈離騷〉辭句雷同者亦不少。2. 〈橘頌〉藉頌橘自頌其志,抒發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情操,為作者人格寫照,開啟後世「詠物詩」。3. 〈懷沙〉自述生平懷抱,被視為屈原的絕命辭。
-
2:09:24
328.
六、九章:遷客逐臣的悲情
-
2:09:25
329.
(四)、主題和內涵1. 主題與離騷大體類似,除〈橘頌〉外,各篇均反映屈原身世遭遇之一個片段,甚至與〈離騷〉辭句雷同者亦不少。2. 〈橘頌〉藉頌橘自頌其志,抒發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情操,為作者人格寫照,開啟後世「詠物詩」。3. 〈懷沙〉自述生平懷抱,被視為屈原的絕命辭。
-
2:09:26
330.
七、天問:對上天的詰難
-
2:09:27
331.
天問
-
2:09:27
332.
八、招魂
-
2:09:28
333.
(一)、作者
-
2:09:29
334.
(二)、主旨及年代
-
2:09:30
335.
(三)、內容與形式
-
2:09:31
336.
2. 內容(1). 引子:懷王之魂自述愁苦,天帝命巫陽還其魂魄,巫陽乃為之招魂。──這一段源於楚國的巫術。(2). 主體:巫陽的招魂之詞。 a. 前半敘其故居之外各地的可怕,東南西北、上天下地都寫到了,以此說明不可行游於外。 b. 後半敘故居的美好,對飲食歌舞、宮室侍女均極意鋪陳,以此招魂返歸。 二段的對比強烈,設想奇特。(3). 亂(亂有總結之意):以作者身份,結合自己的處境,再次呼喚「魂兮歸來」。
-
2:09:32
337.
3. 藝術性: 形式結構宏密,對比強烈,並表達對亡魂的企盼和深情。描寫上不像〈離騷〉、〈九章〉以抒情見長,而是以鋪陳描寫為主,下開後世漢賦之先河,寫宮室之富麗奢華,更為後世強調聲色之娛的宮廷文學點出方向。
-
2:09:32
338.
九、遠遊、卜居、漁父
-
2:09:34
339.
(一)、遠遊〈遠遊〉布局酷似〈離騷〉,然而二篇結尾不同,故思想傾向亦不同:1.〈離騷〉:「吾將從彭咸之所居。」(暗喻堅持理想而死的意志)──悲觀入世。2.〈遠遊〉:「超無為以至清兮,與泰初而為鄰。」──無為出世。二者布局相似,思想傾向不同,故有不少學者懷疑〈遠遊〉非屈原所作,乃戰國末期受屈原影響的作品。葉慶炳以為此說亦無實據,因人生失意時暫萌出世之想,亦乃人之常情。
-
2:09:35
340.
(二)、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
-
2:09:41
341.
※屈原作品:1.班固:《漢書.藝文志》 錄「屈原賦」25篇。2.王逸:《楚辭章句.敘》 也說屈原作品除了〈離騷〉外,〈九歌〉以下「凡二十五篇」。並載其具體篇目為:〈離騷〉、〈九歌〉(十一篇)、〈天問〉、〈九章〉(九篇)、〈遠游〉、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。
-
2:09:42
342.
3.仔細看來: a.〈離騷〉、〈九歌〉(十一篇)、〈天問〉為屈原所作,並無疑問。 b.〈九章〉(九篇)雖可能雜有後來擬作之嫌,但基本上仍被視為屈原作品。 c.〈招魂〉為屈原所作。 d.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確定非屈原所作。 e.〈遠游〉存疑。 f.〈大招〉一篇,《楚辭章句》〈大招.序〉說:「〈大招〉者,屈原之所作也;或曰景差,疑不能明也。」此篇現今學者考証,以為乃秦末所作。
-
2:09:43
343.
※屈原作品:1.班固:《漢書.藝文志》 錄「屈原賦」25篇。2.王逸:《楚辭章句.敘》 也說屈原作品除了〈離騷〉外,〈九歌〉以下「凡二十五篇」。並載其具體篇目為:〈離騷〉、〈九歌〉(十一篇)、〈天問〉、〈九章〉(九篇)、〈遠游〉、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。
-
2:09:43
344.
(二)、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
-
2:09:44
345.
※屈原作品:1.班固:《漢書.藝文志》 錄「屈原賦」25篇。2.王逸:《楚辭章句.敘》 也說屈原作品除了〈離騷〉外,〈九歌〉以下「凡二十五篇」。並載其具體篇目為:〈離騷〉、〈九歌〉(十一篇)、〈天問〉、〈九章〉(九篇)、〈遠游〉、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。
-
2:09:45
346.
3.仔細看來: a.〈離騷〉、〈九歌〉(十一篇)、〈天問〉為屈原所作,並無疑問。 b.〈九章〉(九篇)雖可能雜有後來擬作之嫌,但基本上仍被視為屈原作品。 c.〈招魂〉為屈原所作。 d.〈卜居〉、〈漁父〉確定非屈原所作。 e.〈遠游〉存疑。 f.〈大招〉一篇,《楚辭章句》〈大招.序〉說:「〈大招〉者,屈原之所作也;或曰景差,疑不能明也。」此篇現今學者考証,以為乃秦末所作。
-
2:09:45
347.
十、宋玉
-
2:09:46
348.
(二)、作品:
-
2:09:47
349.
(三)、〈九辯〉1. 「九」代表多數,「辯」通「變」、「遍」。一遍就是一闕,「九辯」乃多闕樂章組成。然現存「九辯」乃書面文學,非音樂文學。2. 藉憫惜屈原而自述懷抱的長篇抒情詩。說明事君不合、生不逢時、憂慮國事、責奸佞,透露不遇的身世。 屈原乃失意貴族政治家:其文在憂國憂民之忠心 宋玉乃懷才不遇之寒士:其文在抒不遇的悲嘆。3. 和後世文人遭遇頗相合。4. 雖模擬屈原作品,但藝術技巧更成熟,善於寫景抒情。在口吻調利、描述細緻、曲盡形容上皆更進一步。
-
2:10:27
350.
** after 中國文學史第三講 楚辭.pp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