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0:00 1.
    index 1
  • 03:15 2.
    2. 蒙古貴族愛好提倡:蒙古統治者較其他帝王更愛好雜劇這種通俗性的表演藝術,除了軍隊出師會帶著女樂隨行外,也仿效前朝設立管理樂人的「教坊司」,並且提高教坊司的地位到正三品的高位。 (二)、文士儒生投身戲曲,提高雜劇素質1. 元代文士在政治上失去仕進機會,甚至難以餬口,使得不少文人參與劇本寫作,甚至淪入「倡優」行列。
  • 04:39 3.
    貳、元雜劇的角色與結構一、角色:可略分為四大門類1. 末:男角。可細分為正末(男主角)、副末(男配角)、沖末(次要配角)、外末或孛老(老頭)等。2. 旦:女角。可細分為正旦(女主角)、副旦(女配角)、花旦或搭旦(妖艷或精靈的女配角)、外旦或卜兒(中老年婦女)。3. 淨:男女皆有,以男角為多,主要扮勇猛或滑稽人物,有點像京戲中的花臉。4. 丑:小丑、小花臉,多為逗笑的小人物。
  • 07:02 4.
    二、結構 (一)、一本四折1. 以四折演一完整故事。(諸宮調不分折,宋金雜劇分艷段和正段)2. 以四折為主,但可視情況增加,如《趙氏孤兒》有五折,或王實甫《西廂記》有五本(每本有楔子+四折),吳昌齡《西遊記》有六本。
  • 08:37 5.
    西廂記第一本:張君瑞鬧道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老夫人閉春院   崔鶯鶯燒夜香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傳好事   張君瑞鬧道場西廂記第二本:崔鶯鶯夜聽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張君瑞破賊計 莽和尚生殺心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晝請客 崔鶯鶯夜聽琴 西廂記第三本:張君瑞害相思雜劇    題目 老夫人命醫士 崔鶯鶯寄情詩    正名 小紅娘問湯藥 張君瑞害相思西廂記第四本:草橋店夢鶯鶯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小紅娘成好事 老夫人問私情    正名   短長亭斟別酒 草橋店夢鶯鶯西廂記第五本:張君瑞慶團圓雜劇   
  • 09:17 6.
    (二)、每折一套1. 北曲套數由連綴同宮調之曲若干首,末加該宮調之尾聲組成;諸曲一韻到底,不能換韻。散曲如此,雜劇亦同。2. 每折用套數一套,此套即全折骨幹。3. 四折用曲四套,四套之宮調與韻部不得重複。依元人慣例,第一折幾乎都是使用仙呂宮。第二折多用南呂或正宮,亦有少數用中呂宮、商調、越調。第三折用中呂為主,少數用正宮、雙調、越調。第四折常用雙調,少數用中呂宮、正宮、黃鐘宮。
  • 09:18 7.
    4. 一折曲子多寡視情節繁簡及作者偏好而定,一般為十曲上下。5. 依現存元雜劇可知,曲文全錄,賓白則常僅錄正末、正旦(男女主角)之口白,其他不重要演員多記「外末云了」、「外末問了」等詞,令配角依劇情自行說一些台詞。可見得當時重視曲文。
  • 09:19 8.
    (二)、每折一套1. 北曲套數由連綴同宮調之曲若干首,末加該宮調之尾聲組成;諸曲一韻到底,不能換韻。散曲如此,雜劇亦同。2. 每折用套數一套,此套即全折骨幹。3. 四折用曲四套,四套之宮調與韻部不得重複。依元人慣例,第一折幾乎都是使用仙呂宮。第二折多用南呂或正宮,亦有少數用中呂宮、商調、越調。第三折用中呂為主,少數用正宮、雙調、越調。第四折常用雙調,少數用中呂宮、正宮、黃鐘宮。
  • 09:20 9.
    西廂記第一本:張君瑞鬧道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老夫人閉春院   崔鶯鶯燒夜香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傳好事   張君瑞鬧道場西廂記第二本:崔鶯鶯夜聽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張君瑞破賊計 莽和尚生殺心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晝請客 崔鶯鶯夜聽琴 西廂記第三本:張君瑞害相思雜劇    題目 老夫人命醫士 崔鶯鶯寄情詩    正名 小紅娘問湯藥 張君瑞害相思西廂記第四本:草橋店夢鶯鶯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小紅娘成好事 老夫人問私情    正名   短長亭斟別酒 草橋店夢鶯鶯西廂記第五本:張君瑞慶團圓雜劇   
  • 09:21 10.
    (二)、每折一套1. 北曲套數由連綴同宮調之曲若干首,末加該宮調之尾聲組成;諸曲一韻到底,不能換韻。散曲如此,雜劇亦同。2. 每折用套數一套,此套即全折骨幹。3. 四折用曲四套,四套之宮調與韻部不得重複。依元人慣例,第一折幾乎都是使用仙呂宮。第二折多用南呂或正宮,亦有少數用中呂宮、商調、越調。第三折用中呂為主,少數用正宮、雙調、越調。第四折常用雙調,少數用中呂宮、正宮、黃鐘宮。
  • 12:07 11.
    4. 一折曲子多寡視情節繁簡及作者偏好而定,一般為十曲上下。5. 依現存元雜劇可知,曲文全錄,賓白則常僅錄正末、正旦(男女主角)之口白,其他不重要演員多記「外末云了」、「外末問了」等詞,令配角依劇情自行說一些台詞。可見得當時重視曲文。
  • 13:37 12.
    (三)、一人獨唱1. 四折所有曲文例由一人獨唱,其他演員僅有賓白,不能唱曲。由正末主唱者稱「末本」,由正旦主唱稱「旦本」。2. 「一人」指的是演員腳色正末或正旦,並非指劇人人物,蓋因正末或正旦可能在劇中不一定一直扮演同一人。如馬致遠《黃梁夢》雜劇正末第一折飾仙人鍾離權,第二折飾院公,第三折飾樵夫,第四折又改飾邦老。而全劇皆由正末一人唱完。3. 此一人獨唱應承襲諸宮調,但對戲劇藝術之完整性、演員之合作與勞逸均等、觀眾感受來說,皆有害無利。
  • 16:54 13.
    (四)、楔子1. 每本四折,但可視情節酌加楔子。2. 通常只用一個,置於全劇之首,少數會置於折與折之間,或使用兩個楔子。3. 有曲有白,但曲子不成套,只有一兩支。雖為一人獨唱,但不限定為正末或正旦所唱。 (五)、題目、正名1. 元人雜劇每本均有題目、正名,書寫在全劇之末。
  • 18:12 14.
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• 21:19 15.
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• 21:46 16.
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• 21:57 17.
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• 22:43 18.
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• 23:49 19.
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• 24:28 20.
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• 25:37 21.
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• 25:38 22.
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• 25:39 23.
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• 25:40 24.
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• 25:40 25.
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• 25:42 26.
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• 25:42 27.
    (四)、楔子1. 每本四折,但可視情節酌加楔子。2. 通常只用一個,置於全劇之首,少數會置於折與折之間,或使用兩個楔子。3. 有曲有白,但曲子不成套,只有一兩支。雖為一人獨唱,但不限定為正末或正旦所唱。 (五)、題目、正名1. 元人雜劇每本均有題目、正名,書寫在全劇之末。
  • 25:43 28.
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• 25:47 29.
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• 25:47 30.
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• 25:47 31.
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• 25:48 32.
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• 25:48 33.
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• 25:50 34.
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• 25:50 35.
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• 25:52 36.
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• 25:55 37.
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• 25:56 38.
    (三)、至正時代1. 南人作家為主。2. 此時南戲日興,雜劇趨向衰落。3. 重要作家僅秦簡夫。
  • 25:57 39.
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• 27:17 40.
    (三)、至正時代1. 南人作家為主。2. 此時南戲日興,雜劇趨向衰落。3. 重要作家僅秦簡夫。
  • 27:42 41.
    index 2
  • 28:08 42.
    第三十一講 明代傳奇壹、雜劇之衰與傳奇之興一、雜劇之衰元末北曲衰落,南曲流行後,明清時期仍有人繼續創作搬演,如康海《中山狼》、王九思《沽酒遊春》、馮惟敏《不伏老》等。甚至到了清代劇作家創作傳奇之餘,亦偶爾有雜劇的創作。 (徐渭《四聲猿》有人認為屬於雜劇,但因形式短小,性質不供舞臺演出等特點,被歸類為「短劇」,見下。)
  • 29:08 43.
    2. 明清雜劇體制與元雜劇體制已有不同。 1).打破一本四折限制,可少到只有一折,亦可多至十折以上。 2).打破主角一人主唱限制,而有正末和正旦同唱,或合唱、對唱、輪唱等等。
  • 29:53 44.
    二、傳奇之興(一)、傳奇名稱:1.唐人裴鉶小說集《傳奇》。後指唐代文言小說。2.宋元二代尚有用「傳奇」來指稱戲曲,故宋以諸宮調為「傳奇」,明代以改良之南戲為「傳奇」。3.乾隆間,把戲曲分為「雜劇」與「傳奇」兩類,以北曲為主調,折數分段等流行於元代的戲曲稱「雜劇」,明清時期不限折數的長篇戲曲,各角色皆可唱辭的這種名為「傳奇」。遂為定名。4.為區別於唐人小說之「傳奇」,故又稱為「明清傳奇」。
  • 32:16 45.
    (二)、從南戲到傳奇1. 南戲:宋元明初流行於浙東沿海的戲曲形式。 1).起初主要流行於浙江溫州(舊名永嘉),故又稱「溫州雜劇」、「永嘉雜劇」。 2).早期南戲僅為村坊小戲,本無宮調,亦罕節奏,形式粗糙,語言俚俗。 3).今所知元代南戲殘文及存目,尚有120餘種。 4).《永樂大典》13991卷所錄《小孫屠》、《張協狀元》、《宦門弟子錯立身》三種為今日能看到之最古南戲全本。此三種可能是元代後期作品。
  • 35:00 46.
    三、傳奇體製及與雜劇比較
  • 36:04 47.
    Slide 7
  • 37:08 48.
    Slide 8
  • 38:55 49.
    貳、傳奇演進一、元明間五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+琵琶記(一)、元明間四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1. 荊釵記2. 白免記3. 拜月亭(幽閨記)4. 殺狗記※《荊釵記》為溫州故事,其餘均取材於元雜劇,故作品皆有元雜劇之風,歸於質樸本色。 (二)、高明《琵琶記》
  • 38:55 50.
    二、崑腔與梁辰魚《浣紗記》 (一)、四大聲腔 南戲盛行於江南各省,因地域不同,各處腔調亦異,當時主要有四大聲腔:戈陽腔:江西、兩京、湖南、閩、廣,遠及雲、貴(流行最廣)餘姚腔:會嵇、常、潤、池、太、揚、徐(流行江、浙二省外,又流入安徽)海鹽腔:嘉、湖、溫、臺(主要流行江、浙二省)崑山腔:吳中(流行範圍最小,但江南聲調以吳音最美,字音亦最正確,故有待於改良提倡)
  • 38:56 51.
    貳、傳奇演進一、元明間五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+琵琶記(一)、元明間四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1. 荊釵記2. 白免記3. 拜月亭(幽閨記)4. 殺狗記※《荊釵記》為溫州故事,其餘均取材於元雜劇,故作品皆有元雜劇之風,歸於質樸本色。 (二)、高明《琵琶記》
  • 38:56 52.
    Slide 8
  • 39:00 53.
    貳、傳奇演進一、元明間五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+琵琶記(一)、元明間四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1. 荊釵記2. 白免記3. 拜月亭(幽閨記)4. 殺狗記※《荊釵記》為溫州故事,其餘均取材於元雜劇,故作品皆有元雜劇之風,歸於質樸本色。 (二)、高明《琵琶記》
  • 46:29 54.
    二、崑腔與梁辰魚《浣紗記》 (一)、四大聲腔 南戲盛行於江南各省,因地域不同,各處腔調亦異,當時主要有四大聲腔:戈陽腔:江西、兩京、湖南、閩、廣,遠及雲、貴(流行最廣)餘姚腔:會嵇、常、潤、池、太、揚、徐(流行江、浙二省外,又流入安徽)海鹽腔:嘉、湖、溫、臺(主要流行江、浙二省)崑山腔:吳中(流行範圍最小,但江南聲調以吳音最美,字音亦最正確,故有待於改良提倡)
  • 47:32 55.
    (二)、崑山腔的源起與發展有人將崑山腔的起源推到唐玄宗,其說應不可信。較可信的是崑山腔是經過以下的改良之後,才廣受歡迎。1. 顧堅:元代後期,南戲流傳至江蘇崑山一帶,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,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,推動崑山腔的發展。2. 魏良輔改良崑山腔: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,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,吸取海鹽、弋陽等腔的長處,對崑腔加以改革,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,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、流利悠遠,號稱「水磨調」的崑腔歌唱體系。
  • 49:27 56.
    3. 梁辰魚編《浣紗記》:早期的崑腔只停留在清唱階段,梁辰魚才予以舞臺生命編寫第一部崑腔傳奇《浣紗記》。這部傳奇的上演,擴大了崑腔的影響,文人學士,爭用崑腔創作傳奇,習崑腔者日益增多。4. 萬曆末,崑腔傳入北京,成為全國性劇種,稱為「官腔」。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,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。5. 重要劇作家: 湯顯祖:《牡丹亭》、洪昇:《長生殿》、孔尚任:《桃花扇》
  • 52:02 57.
    index 3
  • 53:46 58.
    ※清代將崑曲稱為「雅部」,將京腔、秦腔、戈陽腔、梆子腔、羅羅腔、二簧調等地方戲曲統稱為「亂彈」,歸為「花部」。花部的各種地方戲曲腔調多元,樂器、色藝豐富,且多語言通俗,富有趣味,形式短小,便於排演,雖曾受到官方禁止,但仍無法阻止大眾的喜愛。  ※京劇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皮為主要唱腔,吸取崑曲、秦腔的曲調、劇目和表演方法,以及許多民間曲調,逐漸融合、演變而成。
  • 53:49 59.
    index 4
  • 55:04 60.
    三、湯顯祖《玉茗堂四夢》
  • 56:00 61.
    還魂:〈牡丹亭還魂記〉    又稱〈牡丹亭〉紫釵:〈紫釵記〉     改編唐傳奇蔣防〈霍小玉傳〉。     (〈紫簫記〉改本)邯鄲:〈邯鄲記〉    改編唐傳奇沈既濟〈枕中記〉南柯:〈南柯記〉    改編唐傳奇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
  • 56:42 62.
    四、明代短劇 (一)、體制定義:明萬曆起流行的非傳奇亦非雜劇的作品,體製短小,故姑名為短劇。1. 結構:稱折或稱齣,一折為多,亦有長到七齣者。2. 曲調:或南曲,或北曲,或南北合套。 (但即使北曲,唱起來還是南腔。)3. 歌唱:不限一人獨唱,有對唱、合唱。4. 賓白:多南人語體。5. 創作目的風格:多文人遣興寄情之作,文字常極精鍊。
  • 58:25 63.
    (二)、重要作品:1. 徐渭:《四聲猿》 1).《狂鼓史漁陽三弄》一折、《玉禪師翠鄉一夢》二折、《雌木蘭替父從軍》二折、《女狀元辭凰得鳳》五折,前三種是北曲,末一種用南曲。 2).按:徐渭另有《南詞敘錄》,為研究南戲之重要資料。2. 沈自徵:《漁陽三弄》 1).《灞亭秋》、《鞭歌妓》、《簪花髻》之合名,三劇各一折。 2).當時與《四聲猿》並稱。
  • 1:00:00 64.
    3. 陳與郊:《昭君出塞》、《文姬入塞》、《義犬記》三劇。4. 孟稱舜:《桃花人面》、《英雄失敗》、《死裏逃生》三劇,以《桃花人面》為明代短劇中的言情傑作。5. 徐復祚:《一文錢》:諷刺守財奴,以賓白擅勝。6. 王衡:《鬱輪袍》、《真傀儡》。
  • 索引
  • 筆記
  • 討論
  • 全螢幕
文學史1100614-1
長度: 1:02:03, 瀏覽: 1186, 最近修訂: 2021-06-14
    • 00:00 1.
      index 1
    • 03:15 2.
      2. 蒙古貴族愛好提倡:蒙古統治者較其他帝王更愛好雜劇這種通俗性的表演藝術,除了軍隊出師會帶著女樂隨行外,也仿效前朝設立管理樂人的「教坊司」,並且提高教坊司的地位到正三品的高位。 (二)、文士儒生投身戲曲,提高雜劇素質1. 元代文士在政治上失去仕進機會,甚至難以餬口,使得不少文人參與劇本寫作,甚至淪入「倡優」行列。
    • 04:39 3.
      貳、元雜劇的角色與結構一、角色:可略分為四大門類1. 末:男角。可細分為正末(男主角)、副末(男配角)、沖末(次要配角)、外末或孛老(老頭)等。2. 旦:女角。可細分為正旦(女主角)、副旦(女配角)、花旦或搭旦(妖艷或精靈的女配角)、外旦或卜兒(中老年婦女)。3. 淨:男女皆有,以男角為多,主要扮勇猛或滑稽人物,有點像京戲中的花臉。4. 丑:小丑、小花臉,多為逗笑的小人物。
    • 07:02 4.
      二、結構 (一)、一本四折1. 以四折演一完整故事。(諸宮調不分折,宋金雜劇分艷段和正段)2. 以四折為主,但可視情況增加,如《趙氏孤兒》有五折,或王實甫《西廂記》有五本(每本有楔子+四折),吳昌齡《西遊記》有六本。
    • 08:37 5.
      西廂記第一本:張君瑞鬧道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老夫人閉春院   崔鶯鶯燒夜香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傳好事   張君瑞鬧道場西廂記第二本:崔鶯鶯夜聽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張君瑞破賊計 莽和尚生殺心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晝請客 崔鶯鶯夜聽琴 西廂記第三本:張君瑞害相思雜劇    題目 老夫人命醫士 崔鶯鶯寄情詩    正名 小紅娘問湯藥 張君瑞害相思西廂記第四本:草橋店夢鶯鶯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小紅娘成好事 老夫人問私情    正名   短長亭斟別酒 草橋店夢鶯鶯西廂記第五本:張君瑞慶團圓雜劇   
    • 09:17 6.
      (二)、每折一套1. 北曲套數由連綴同宮調之曲若干首,末加該宮調之尾聲組成;諸曲一韻到底,不能換韻。散曲如此,雜劇亦同。2. 每折用套數一套,此套即全折骨幹。3. 四折用曲四套,四套之宮調與韻部不得重複。依元人慣例,第一折幾乎都是使用仙呂宮。第二折多用南呂或正宮,亦有少數用中呂宮、商調、越調。第三折用中呂為主,少數用正宮、雙調、越調。第四折常用雙調,少數用中呂宮、正宮、黃鐘宮。
    • 09:18 7.
      4. 一折曲子多寡視情節繁簡及作者偏好而定,一般為十曲上下。5. 依現存元雜劇可知,曲文全錄,賓白則常僅錄正末、正旦(男女主角)之口白,其他不重要演員多記「外末云了」、「外末問了」等詞,令配角依劇情自行說一些台詞。可見得當時重視曲文。
    • 09:19 8.
      (二)、每折一套1. 北曲套數由連綴同宮調之曲若干首,末加該宮調之尾聲組成;諸曲一韻到底,不能換韻。散曲如此,雜劇亦同。2. 每折用套數一套,此套即全折骨幹。3. 四折用曲四套,四套之宮調與韻部不得重複。依元人慣例,第一折幾乎都是使用仙呂宮。第二折多用南呂或正宮,亦有少數用中呂宮、商調、越調。第三折用中呂為主,少數用正宮、雙調、越調。第四折常用雙調,少數用中呂宮、正宮、黃鐘宮。
    • 09:20 9.
      西廂記第一本:張君瑞鬧道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老夫人閉春院   崔鶯鶯燒夜香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傳好事   張君瑞鬧道場西廂記第二本:崔鶯鶯夜聽琴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張君瑞破賊計 莽和尚生殺心    正名   小紅娘晝請客 崔鶯鶯夜聽琴 西廂記第三本:張君瑞害相思雜劇    題目 老夫人命醫士 崔鶯鶯寄情詩    正名 小紅娘問湯藥 張君瑞害相思西廂記第四本:草橋店夢鶯鶯雜劇    題目   小紅娘成好事 老夫人問私情    正名   短長亭斟別酒 草橋店夢鶯鶯西廂記第五本:張君瑞慶團圓雜劇   
    • 09:21 10.
      (二)、每折一套1. 北曲套數由連綴同宮調之曲若干首,末加該宮調之尾聲組成;諸曲一韻到底,不能換韻。散曲如此,雜劇亦同。2. 每折用套數一套,此套即全折骨幹。3. 四折用曲四套,四套之宮調與韻部不得重複。依元人慣例,第一折幾乎都是使用仙呂宮。第二折多用南呂或正宮,亦有少數用中呂宮、商調、越調。第三折用中呂為主,少數用正宮、雙調、越調。第四折常用雙調,少數用中呂宮、正宮、黃鐘宮。
    • 12:07 11.
      4. 一折曲子多寡視情節繁簡及作者偏好而定,一般為十曲上下。5. 依現存元雜劇可知,曲文全錄,賓白則常僅錄正末、正旦(男女主角)之口白,其他不重要演員多記「外末云了」、「外末問了」等詞,令配角依劇情自行說一些台詞。可見得當時重視曲文。
    • 13:37 12.
      (三)、一人獨唱1. 四折所有曲文例由一人獨唱,其他演員僅有賓白,不能唱曲。由正末主唱者稱「末本」,由正旦主唱稱「旦本」。2. 「一人」指的是演員腳色正末或正旦,並非指劇人人物,蓋因正末或正旦可能在劇中不一定一直扮演同一人。如馬致遠《黃梁夢》雜劇正末第一折飾仙人鍾離權,第二折飾院公,第三折飾樵夫,第四折又改飾邦老。而全劇皆由正末一人唱完。3. 此一人獨唱應承襲諸宮調,但對戲劇藝術之完整性、演員之合作與勞逸均等、觀眾感受來說,皆有害無利。
    • 16:54 13.
      (四)、楔子1. 每本四折,但可視情節酌加楔子。2. 通常只用一個,置於全劇之首,少數會置於折與折之間,或使用兩個楔子。3. 有曲有白,但曲子不成套,只有一兩支。雖為一人獨唱,但不限定為正末或正旦所唱。 (五)、題目、正名1. 元人雜劇每本均有題目、正名,書寫在全劇之末。
    • 18:12 14.
  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  • 21:19 15.
  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  • 21:46 16.
  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  • 21:57 17.
  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  • 22:43 18.
  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  • 23:49 19.
  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  • 24:28 20.
  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  • 25:37 21.
  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  • 25:38 22.
  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  • 25:39 23.
  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  • 25:40 24.
  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  • 25:40 25.
  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  • 25:42 26.
  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  • 25:42 27.
      (四)、楔子1. 每本四折,但可視情節酌加楔子。2. 通常只用一個,置於全劇之首,少數會置於折與折之間,或使用兩個楔子。3. 有曲有白,但曲子不成套,只有一兩支。雖為一人獨唱,但不限定為正末或正旦所唱。 (五)、題目、正名1. 元人雜劇每本均有題目、正名,書寫在全劇之末。
    • 25:43 28.
      2. 題目、正名或各一句,或各兩句。每句字數不拘,但必須一律,以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為多。 1). 《漢宮秋》題目、正名云: 題目 沈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─各一句,兩句相對。 2). 《梧桐雨》題目、正名: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   陳玄禮拆散鸞鳯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 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─各兩句,仿絕句押韻。 3). 皆書寫正名於全劇之首,以為劇名,「漢宮秋」、「梧桐雨」為簡名。
    • 25:47 29.
      3. 題目、正名的產生可能是為了招徠觀眾,以此作宣傳廣告詞。影響後來的戲曲及明代以後的通俗小說。※由上可知,元人雜劇規矩謹嚴,好處是體製畫一,觀眾易於熟悉,缺點則在於墨守成規。
    • 25:47 30.
  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  • 25:47 31.
  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  • 25:48 32.
      參、元雜劇作家之分期一、分期元.鍾嗣成《錄鬼簿》於「前輩已死名公才人,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」,列關漢卿等56人,均為雜劇作家。另外有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」,列宮天挺等30人,「方今才人」列黃公望等25人,亦有半數以上的雜劇作家。
    • 25:48 33.
  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依次命名為三個時代:1). 蒙古時代:元太宗滅金至元世祖滅宋統一天下(1234-1279),約46年間。2). 一統時代:元世祖至元17年至元順帝後至元末(1280-1340),約61年間。3). 至正時代:自元順帝至正元年,到至正末的元滅(1341-1367),約27年間。
    • 25:50 34.
  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  • 25:50 35.
  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  • 25:52 36.
      二、分期與創作狀況 (一)、蒙元時代:極盛1. 作家、產量皆最多,最重要作品皆出此期。2. 名作家皆出北人。3. 元代統一前,雜劇完全發展於北方,以大都為中心。4. 表現北方文學特質,如文字質樸、風格遒勁,題材偏重社會生活。5. 以關漢卿、王實甫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高文秀、紀君祥最重要。
    • 25:55 37.
  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  • 25:56 38.
      (三)、至正時代1. 南人作家為主。2. 此時南戲日興,雜劇趨向衰落。3. 重要作家僅秦簡夫。
    • 25:57 39.
      (二)、一統時代1. 雜劇隨元人力量南移。(南宋本流行有南戲,但體製簡陋、文字鄙俚)2. 雜劇重心已自大都移至杭州,作者已改由南人或北人寓南者領導。3. 此期作家和數量皆遠遜於蒙元時期。4. 以鄭光祖、宮天挺為大家。(二人皆北人居住南方者)
    • 27:17 40.
      (三)、至正時代1. 南人作家為主。2. 此時南戲日興,雜劇趨向衰落。3. 重要作家僅秦簡夫。
    • 27:42 41.
      index 2
    • 28:08 42.
      第三十一講 明代傳奇壹、雜劇之衰與傳奇之興一、雜劇之衰元末北曲衰落,南曲流行後,明清時期仍有人繼續創作搬演,如康海《中山狼》、王九思《沽酒遊春》、馮惟敏《不伏老》等。甚至到了清代劇作家創作傳奇之餘,亦偶爾有雜劇的創作。 (徐渭《四聲猿》有人認為屬於雜劇,但因形式短小,性質不供舞臺演出等特點,被歸類為「短劇」,見下。)
    • 29:08 43.
      2. 明清雜劇體制與元雜劇體制已有不同。 1).打破一本四折限制,可少到只有一折,亦可多至十折以上。 2).打破主角一人主唱限制,而有正末和正旦同唱,或合唱、對唱、輪唱等等。
    • 29:53 44.
      二、傳奇之興(一)、傳奇名稱:1.唐人裴鉶小說集《傳奇》。後指唐代文言小說。2.宋元二代尚有用「傳奇」來指稱戲曲,故宋以諸宮調為「傳奇」,明代以改良之南戲為「傳奇」。3.乾隆間,把戲曲分為「雜劇」與「傳奇」兩類,以北曲為主調,折數分段等流行於元代的戲曲稱「雜劇」,明清時期不限折數的長篇戲曲,各角色皆可唱辭的這種名為「傳奇」。遂為定名。4.為區別於唐人小說之「傳奇」,故又稱為「明清傳奇」。
    • 32:16 45.
      (二)、從南戲到傳奇1. 南戲:宋元明初流行於浙東沿海的戲曲形式。 1).起初主要流行於浙江溫州(舊名永嘉),故又稱「溫州雜劇」、「永嘉雜劇」。 2).早期南戲僅為村坊小戲,本無宮調,亦罕節奏,形式粗糙,語言俚俗。 3).今所知元代南戲殘文及存目,尚有120餘種。 4).《永樂大典》13991卷所錄《小孫屠》、《張協狀元》、《宦門弟子錯立身》三種為今日能看到之最古南戲全本。此三種可能是元代後期作品。
    • 35:00 46.
      三、傳奇體製及與雜劇比較
    • 36:04 47.
      Slide 7
    • 37:08 48.
      Slide 8
    • 38:55 49.
      貳、傳奇演進一、元明間五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+琵琶記(一)、元明間四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1. 荊釵記2. 白免記3. 拜月亭(幽閨記)4. 殺狗記※《荊釵記》為溫州故事,其餘均取材於元雜劇,故作品皆有元雜劇之風,歸於質樸本色。 (二)、高明《琵琶記》
    • 38:55 50.
      二、崑腔與梁辰魚《浣紗記》 (一)、四大聲腔 南戲盛行於江南各省,因地域不同,各處腔調亦異,當時主要有四大聲腔:戈陽腔:江西、兩京、湖南、閩、廣,遠及雲、貴(流行最廣)餘姚腔:會嵇、常、潤、池、太、揚、徐(流行江、浙二省外,又流入安徽)海鹽腔:嘉、湖、溫、臺(主要流行江、浙二省)崑山腔:吳中(流行範圍最小,但江南聲調以吳音最美,字音亦最正確,故有待於改良提倡)
    • 38:56 51.
      貳、傳奇演進一、元明間五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+琵琶記(一)、元明間四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1. 荊釵記2. 白免記3. 拜月亭(幽閨記)4. 殺狗記※《荊釵記》為溫州故事,其餘均取材於元雜劇,故作品皆有元雜劇之風,歸於質樸本色。 (二)、高明《琵琶記》
    • 38:56 52.
      Slide 8
    • 39:00 53.
      貳、傳奇演進一、元明間五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+琵琶記(一)、元明間四大傳奇:荊、劉、拜、殺1. 荊釵記2. 白免記3. 拜月亭(幽閨記)4. 殺狗記※《荊釵記》為溫州故事,其餘均取材於元雜劇,故作品皆有元雜劇之風,歸於質樸本色。 (二)、高明《琵琶記》
    • 46:29 54.
      二、崑腔與梁辰魚《浣紗記》 (一)、四大聲腔 南戲盛行於江南各省,因地域不同,各處腔調亦異,當時主要有四大聲腔:戈陽腔:江西、兩京、湖南、閩、廣,遠及雲、貴(流行最廣)餘姚腔:會嵇、常、潤、池、太、揚、徐(流行江、浙二省外,又流入安徽)海鹽腔:嘉、湖、溫、臺(主要流行江、浙二省)崑山腔:吳中(流行範圍最小,但江南聲調以吳音最美,字音亦最正確,故有待於改良提倡)
    • 47:32 55.
      (二)、崑山腔的源起與發展有人將崑山腔的起源推到唐玄宗,其說應不可信。較可信的是崑山腔是經過以下的改良之後,才廣受歡迎。1. 顧堅:元代後期,南戲流傳至江蘇崑山一帶,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,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,推動崑山腔的發展。2. 魏良輔改良崑山腔: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,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,吸取海鹽、弋陽等腔的長處,對崑腔加以改革,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,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、流利悠遠,號稱「水磨調」的崑腔歌唱體系。
    • 49:27 56.
      3. 梁辰魚編《浣紗記》:早期的崑腔只停留在清唱階段,梁辰魚才予以舞臺生命編寫第一部崑腔傳奇《浣紗記》。這部傳奇的上演,擴大了崑腔的影響,文人學士,爭用崑腔創作傳奇,習崑腔者日益增多。4. 萬曆末,崑腔傳入北京,成為全國性劇種,稱為「官腔」。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,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。5. 重要劇作家: 湯顯祖:《牡丹亭》、洪昇:《長生殿》、孔尚任:《桃花扇》
    • 52:02 57.
      index 3
    • 53:46 58.
      ※清代將崑曲稱為「雅部」,將京腔、秦腔、戈陽腔、梆子腔、羅羅腔、二簧調等地方戲曲統稱為「亂彈」,歸為「花部」。花部的各種地方戲曲腔調多元,樂器、色藝豐富,且多語言通俗,富有趣味,形式短小,便於排演,雖曾受到官方禁止,但仍無法阻止大眾的喜愛。  ※京劇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皮為主要唱腔,吸取崑曲、秦腔的曲調、劇目和表演方法,以及許多民間曲調,逐漸融合、演變而成。
    • 53:49 59.
      index 4
    • 55:04 60.
      三、湯顯祖《玉茗堂四夢》
    • 56:00 61.
      還魂:〈牡丹亭還魂記〉    又稱〈牡丹亭〉紫釵:〈紫釵記〉     改編唐傳奇蔣防〈霍小玉傳〉。     (〈紫簫記〉改本)邯鄲:〈邯鄲記〉    改編唐傳奇沈既濟〈枕中記〉南柯:〈南柯記〉    改編唐傳奇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
    • 56:42 62.
      四、明代短劇 (一)、體制定義:明萬曆起流行的非傳奇亦非雜劇的作品,體製短小,故姑名為短劇。1. 結構:稱折或稱齣,一折為多,亦有長到七齣者。2. 曲調:或南曲,或北曲,或南北合套。 (但即使北曲,唱起來還是南腔。)3. 歌唱:不限一人獨唱,有對唱、合唱。4. 賓白:多南人語體。5. 創作目的風格:多文人遣興寄情之作,文字常極精鍊。
    • 58:25 63.
      (二)、重要作品:1. 徐渭:《四聲猿》 1).《狂鼓史漁陽三弄》一折、《玉禪師翠鄉一夢》二折、《雌木蘭替父從軍》二折、《女狀元辭凰得鳳》五折,前三種是北曲,末一種用南曲。 2).按:徐渭另有《南詞敘錄》,為研究南戲之重要資料。2. 沈自徵:《漁陽三弄》 1).《灞亭秋》、《鞭歌妓》、《簪花髻》之合名,三劇各一折。 2).當時與《四聲猿》並稱。
    • 1:00:00 64.
      3. 陳與郊:《昭君出塞》、《文姬入塞》、《義犬記》三劇。4. 孟稱舜:《桃花人面》、《英雄失敗》、《死裏逃生》三劇,以《桃花人面》為明代短劇中的言情傑作。5. 徐復祚:《一文錢》:諷刺守財奴,以賓白擅勝。6. 王衡:《鬱輪袍》、《真傀儡》。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陳恬儀
    發表人
    陳恬儀
    單位
    powercam.fju.edu.tw (root)
    建立
    2021-06-14 22:31:46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1-06-14 23:42:58
    長度
    1:02:03
   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