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0:00 1.
    index 2
  • 00:22 2.
    壹、元代文學環境1. 蒙古以武力崛起,迷信武力,輕視禮樂,不重科考及士人。2. 分人民為四等:蒙古人最高,色目人其次,漢人第三,南宋人第四。3. 各種階級與職業中,儒生最受輕視。4. 士人不能以科舉謀職,古文、詩賦擱置,才力、感慨寄託於民間流行之曲。
  • 02:49 3.
    貳、北曲之興起與元代散曲一、元代散曲之形成:傳統詞調的變化:元曲有有些出於唐宋詞調,而有 曲牌與詞牌全同; 曲牌與詞牌名稱相同,但實際形式不同; 曲牌與詞牌不同,而實際形式相同者。2. 俗謠俚曲的流行: 與姜白石、吳夢窗等文人詞不同,當時民間流行一些具有地方性的曲子。
  • 02:49 4.
    3. 胡樂番曲之輸入: 北方民族音樂性不同。北宋末期,汴京已流傳番曲,南渡後,遼、金歌曲更加流行於北方,這些番曲在腔調、歌辭上與漢族迥異,樂器亦有差別,故舊的歌詞不能合用,必須翻出新詞。故王世貞《藝苑巵言》:「曲者,詞之變。自金元入主中國,所用胡樂,嘈雜淒緊,緩急之間,詞不能接,乃更為新聲以媚之。」
  • 02:50 5.
    貳、北曲之興起與元代散曲一、元代散曲之形成:傳統詞調的變化:元曲有有些出於唐宋詞調,而有 曲牌與詞牌全同; 曲牌與詞牌名稱相同,但實際形式不同; 曲牌與詞牌不同,而實際形式相同者。2. 俗謠俚曲的流行: 與姜白石、吳夢窗等文人詞不同,當時民間流行一些具有地方性的曲子。
  • 02:51 6.
    壹、元代文學環境1. 蒙古以武力崛起,迷信武力,輕視禮樂,不重科考及士人。2. 分人民為四等:蒙古人最高,色目人其次,漢人第三,南宋人第四。3. 各種階級與職業中,儒生最受輕視。4. 士人不能以科舉謀職,古文、詩賦擱置,才力、感慨寄託於民間流行之曲。
  • 02:52 7.
    第二十七講 元代散曲
  • 02:52 8.
    壹、元代文學環境1. 蒙古以武力崛起,迷信武力,輕視禮樂,不重科考及士人。2. 分人民為四等:蒙古人最高,色目人其次,漢人第三,南宋人第四。3. 各種階級與職業中,儒生最受輕視。4. 士人不能以科舉謀職,古文、詩賦擱置,才力、感慨寄託於民間流行之曲。
  • 02:55 9.
    貳、北曲之興起與元代散曲一、元代散曲之形成:傳統詞調的變化:元曲有有些出於唐宋詞調,而有 曲牌與詞牌全同; 曲牌與詞牌名稱相同,但實際形式不同; 曲牌與詞牌不同,而實際形式相同者。2. 俗謠俚曲的流行: 與姜白石、吳夢窗等文人詞不同,當時民間流行一些具有地方性的曲子。
  • 04:28 10.
    3. 胡樂番曲之輸入: 北方民族音樂性不同。北宋末期,汴京已流傳番曲,南渡後,遼、金歌曲更加流行於北方,這些番曲在腔調、歌辭上與漢族迥異,樂器亦有差別,故舊的歌詞不能合用,必須翻出新詞。故王世貞《藝苑巵言》:「曲者,詞之變。自金元入主中國,所用胡樂,嘈雜淒緊,緩急之間,詞不能接,乃更為新聲以媚之。」
  • 07:05 11.
    4. 語言發展: 經過遼、金、元三個外來民族統治,北京成為北方政治經濟中心,其流行語言逐漸與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等地語言融合,形成新的語言體系。又因社會動盪,生活趨於複雜,新詞彙與多音詞日漸增多。新的語言材料,加上南北聲調差異,俗語方言之不同,為新的詩體創作提供了豐富刺激。
  • 08:08 12.
    5. 與南宋同時期,諸宮調於北方之金國已出現,此為由詞過渡至曲之產品。其中曲調4/10採自宋詞,1/10源於唐、宋大曲,5/10來歷不詳。此類來歷不詳之曲調,部分屬番曲,部分為民歌,部分為作者自創新聲(仿番曲和民歌之民間化的作品)。此趨勢顯示曲將興而詞將衰。6. 北曲自醞釀至定型,受遼、金、元等北方民族音樂影響極大,故風格與詞不同,與南朝樂府亦不同,而近於北朝樂府。
  • 10:24 13.
    二、北曲聲情1. 王世貞《曲藻》:「凡曲,北字多而調促,促處見筋;南字少而調緩,緩處見眼。北則故詞情多而聲情少,南則詞情少而聲情多。北力在弦,南力在板。北宜和歌,南宜獨奏。北氣易粗,南氣易弱。」2. 魏良輔《曲律》:「北曲以遒勁為主,南曲以宛轉為主,各有不同。」
  • 12:49 14.
    三、曲之特質1. 李漁《笠翁劇論》:「元人非不讀書,而所製之曲,絕無一毫書本氣,以其有書而不用,非當用而無書也,後人之曲則滿紙皆書矣。元人非不深心,而所填之辭,皆覺過於淺近,以其深而出之以淺,非借淺以文其不深也,後人之詞則心口皆深矣。」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史》:「元曲之佳處何在?一言以蔽之,曰:『自然而已矣』。」(王國維此處評戲曲,但移以評散曲亦頗恰當。)
  • 15:34 15.
    3. 任訥《散曲概論》:「詞靜而曲動,詞斂而曲放,詞縱而曲橫,詞深而曲廣,詞內旋而曲外旋,詞陰柔而曲陽剛,詞以婉約為主,別體為豪放;曲以豪放為主,別體為婉約。詞尚意內言外;曲則為言外而意亦外。」4. 鄭騫:《從詩到曲.詞曲的性質》:「這兄弟兩個的性行都是偏於瀟灑輕俊美秀疏放,而缺少莊嚴厚重雄峻。他們都是能作少爺不能作老爺。所不同者,詞是翩翩佳公子,曲則多少有點惡少氣味。」
  • 18:39 16.
    5. 若以「詩莊詞媚」而言,則曲近於「俗」,淺近通俗,反應世俗、市井的情味。其用字遣詞亦通俗化,不但用口語,並雜入各地方言。6. 曲之為惡少氣:遊戲態度,玩世不恭,憤世嫉俗,故作冷漠,調侃嘲笑英雄、聖賢、歷史與自我。
  • 19:57 17.
    參、散曲之名稱及體製一、名稱1. 元曲包括散曲與雜劇兩部分,雜劇為元代舞臺演出之戲曲新體,又稱「北曲雜劇」,散曲則指詩歌新體。2. 散曲之名是相對於戲曲而言的。戲曲有曲子、賓白、科介,是在舞臺上演故事的,散曲僅有曲子,用來清唱,故又稱「清曲」。
  • 21:28 18.
    二、體式1. 散曲可分為小令與套數。2. 小令:北曲最基本的單位,以一支曲為獨立單位(一個曲牌)。亦稱「葉兒」、「樂府」。3. 套數:一曲或連綴若干首「同宮調」之曲,加上該宮調之「尾聲」。4. 帶過曲:介於小令與套數間者。一般因未成套數,仍稱為小令。
  • 22:53 19.
    5. 小令僅能詠片段之情景,套數可舖敘發揮。諸宮調之唱詞,即以小令與套數交互使用組成。由劉知遠到董西廂,可發現套數增多,同一套間的曲子也增多的趨勢。
  • 23:42 20.
    (一)、小令尋常小令: 北曲最基本單位,每一支小令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,相當於詩一首或詞一闋。亦稱「單調小令」。
  • 24:10 21.
    2. 帶過曲:或稱「帶過頭」。 1). 作者填完一曲調後,再選取同一宮調的不同曲,再成一曲,有時兩調不足,會連用三韻者,但最多以三調為限。 2). 曲調間必須在音律上能夠相銜接。 3). 曲與曲之間,有加上「帶」字或「帶過」。如〈雁兒落帶過得勝令〉。 4). 也有不加而將曲牌連寫在一起,如〈罵玉郎感皇恩採茶歌〉。
  • 28:43 22.
    3. 集曲:亦稱「犯調」。選各曲子中的部分句子,另組成新曲,並給予新曲名。如〈羅江怨〉即摘合〈香羅帶〉、〈皂羅袍〉、〈一江風〉中的佳句而成。 最多者〈三十腔〉,以三十個不同調的摘句合成。
  • 30:04 23.
    4. 演故事的:題材內容豐富時,一支曲調無法完成,故重複使用曲調。 1). 「同調重頭演故事之小令」:  a.曲調重複使用兩次以上,無限制填寫、使用曲調的次數。  b.如張養浩用〈中呂.朝天子〉的曲牌,在「詠四景」之總題下,連續填寫春、夏、秋、冬四首。  《雍熙樂府》用〈小桃紅〉100首,詠《西廂記》故事。
  • 31:38 24.
    2). 「異調間列演故事之小令」:  a.不同曲調,或兩調相間之方式來描述故事,且各調間情節相關聯。  b.王日華〈風月舉問汝陽記〉,以〈慶東源〉、〈天香引〉、〈鳯引雛〉、〈凌波仙〉四個不同曲調,用問答體寫蘇卿、黃肇等人的桃色糾紛案。
  • 32:31 25.
    (二)、套數1. 源於宋代大曲及唱賺。由小令、合調,進一步擴大曲的形式。又稱散套、大令。2. 基本組成: 1). 至少由二支同宮調的曲牌聯合。 2). 全套各調須同韻。 3). 正常狀態下,每套除正曲外,須有尾聲,以示完整。 4). 沒有科白,只有清唱。3. 可因情節繁簡而伸縮長短,至少要有三個曲調,最長者共有三十四調之多。4. 有以南北曲分開使用或合並使用的情形。
  • 34:24 26.
    三、聲律 聲律即聲音上的規律。聲指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,音指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音。(一)、宮調 指限定樂曲音域範圍的高低,曲常用的有:正宮、仙呂、南呂、中呂、黃鐘五宮,和大石、商調、雙調、越調四調。合稱「九宮」或「南北九宮」。
  • 35:05 27.
    index 3
  • 35:49 28.
    Slide 21
  • 35:52 29.
    (二)、用韻1. 根據當時實際語音用韻,元.周德清以當時北曲為據寫成《中原音韻》,反映當時北方實際的語言系統。
  • 35:52 30.
    2. 曲用韻的特點: 1). 以平仄通押為常規,不通押為少見。 2). 一韻到底,不可換韻。 3). 詩詞忌重韻,曲不忌。(重韻指一首作品中出現相同韻腳) 4). 曲可以有贅韻,即在不必用韻處用韻。 5). 可以有借韻,即將聲音相近的字通協。 6). 有暗韻,即在句子的某一個節奏點上插進韻字。(此技巧宋詞已有,但曲為常見。)
  • 35:53 31.
    (二)、用韻1. 根據當時實際語音用韻,元.周德清以當時北曲為據寫成《中原音韻》,反映當時北方實際的語言系統。
  • 36:21 32.
    2. 曲用韻的特點: 1). 以平仄通押為常規,不通押為少見。 2). 一韻到底,不可換韻。 3). 詩詞忌重韻,曲不忌。(重韻指一首作品中出現相同韻腳) 4). 曲可以有贅韻,即在不必用韻處用韻。 5). 可以有借韻,即將聲音相近的字通協。 6). 有暗韻,即在句子的某一個節奏點上插進韻字。(此技巧宋詞已有,但曲為常見。)
  • 37:56 33.
    (三)、襯字1. 調譜所規定的曲詞字句稱為「正字」,自由增加的字句叫「襯字」。2. 襯字不占譜,不拘平仄,可加在句首、句中,或板式較緊密的地方,使曲義流輰、音節更具有清新疏密之致,也帶有更濃厚的生活氣息。3. 技巧上「宜用虛字,不宜用實字」。4. 北曲襯字較寛,字數多寡不限;南曲較嚴,襯字每處至多不過三。
  • 39:27 34.
    5. 例:關漢卿〈南呂一枝花〉「不伏老」的尾曲: 我是個蒸不爛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、砍不下、解不開、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。我玩的是梁園月,飲的是東京酒,賞的是洛陽花,攀的是章台柳。…… 以上共有多少襯字?
  • 40:41 35.
    5. 例:關漢卿〈南呂一枝花〉「不伏老」的尾曲: 我是個蒸不爛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、砍不下、解不開、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。我玩的是梁園月,飲的是東京酒,賞的是洛陽花,攀的是章台柳。……襯字純用口語白話,語氣強勢,情緒濃烈,入樂必急促有力、鏗鏘動聽,而且增添一分風趣詼諧、淋漓潑辣的風味。
  • 42:32 36.
    四、元散曲總集※曲子因為屬通俗小調,往往為「正統文人」忽視,專攻者不多,編成集的更少。散曲作家亦多以填曲為戲玩,隨作隨棄,不加重視,故散佚頗多,民間無名氏作品更無人收集,多數佚失。
  • 42:33 37.
    5. 例:關漢卿〈南呂一枝花〉「不伏老」的尾曲: 我是個蒸不爛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、砍不下、解不開、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。我玩的是梁園月,飲的是東京酒,賞的是洛陽花,攀的是章台柳。……襯字純用口語白話,語氣強勢,情緒濃烈,入樂必急促有力、鏗鏘動聽,而且增添一分風趣詼諧、淋漓潑辣的風味。
  • 42:34 38.
    四、元散曲總集※曲子因為屬通俗小調,往往為「正統文人」忽視,專攻者不多,編成集的更少。散曲作家亦多以填曲為戲玩,隨作隨棄,不加重視,故散佚頗多,民間無名氏作品更無人收集,多數佚失。
  • 43:33 39.
    (一)、元人編散曲總集1. 楊朝英編《樂府新編陽春白雪》,最早元散曲總集。卷首有貫雲石序,共收五十餘人的小令約500首,套數約60套。2. 楊朝英編《朝野新聲太平樂府》,卷首有鄧子晉序,共收80餘位作家,小令約1070餘首,套數約140套。3. 無名氏編《梨園按試樂府新聲》,共收小令約510餘首(偶爾標出一兩位作者姓名),套數約32套(有20套標出作者姓名)。4. 無名氏編《類聚名賢樂府群玉》,共收24餘位作家,小令約715餘首,多為元代中晚期作家作品。
  • 44:54 40.
    Slide 29
  • 45:28 41.
    肆、元代散曲之演變一、前期1. 蒙古滅金至元世祖,約60年間。2. 作品充滿民間文學活潑自然之特色,與北方文學質樸率直之精神。3. 作者多為北方人。4. 代表作家:關漢卿、白樸、馬致遠。
  • 45:29 42.
    Slide 29
  • 45:34 43.
    肆、元代散曲之演變一、前期1. 蒙古滅金至元世祖,約60年間。2. 作品充滿民間文學活潑自然之特色,與北方文學質樸率直之精神。3. 作者多為北方人。4. 代表作家:關漢卿、白樸、馬致遠。
  • 46:23 44.
    二、後期1. 元世祖至元末以後。2. 南宋滅亡已十餘年以後,北曲傳入南方,南方文人亦開始創作,並轉由南方作家領導。3. 北曲風格趨於曲雅婉麗,有與詩詞合流現象。活潑自然之民歌特色與質樸之北人精神漸不可見。時露雕琢痕跡。
  • 47:31 45.
    Slide 32
  • 48:27 46.
    伍、重要作家一、關漢卿(一)、作者生平1. 畢生致力雜劇,以餘力寫曲,且多寫兒女柔情。2. 為人與柳永相似。
  • 48:58 47.
    (二)、作品1. 白描本色〔雙調〕沈醉東風(五首之一) 咫尺的天南地北,霎時間月缺花飛。手執著餞行杯,眼閣著別離淚。剛道得聲「保重將息」,痛煞煞教人捨不得。「好去者,望前程萬里!」〔仙呂〕一半兒 「題情」(四錄一) 碧紗窗外靜無人,跪在床前忙要親,罵了個負心回身轉,雖是我話兒嗔,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。
  • 55:40 48.
    2. 婉麗〔仙呂〕翠裙腰  「閨怨」曉來雨過山橫秀,野水漲汀洲。闌干倚遍空回首。下危樓,一天風物暮傷秋。【六幺遍】乍涼時候,西風透。碧梧脫葉,敘暑才收。香生鳳口,簾垂玉鉤,小院深閑清晝,清幽。聽聲聲蟬噪柳梢頭。【寄生草】為甚憂,為甚愁? 為蕭郎一去經今久。玉臺寶鑒生塵垢,綠窗冷落閑針銹。豈知人玉腕釧兒松,豈知人兩葉眉兒皺!【上京馬】他何處,共誰人攜手?小閣銀瓶殢歌酒。早忘了咒,不記得低低耨。【后庭花煞】掩袖暗含羞,開樽越釀愁。悶把苔墻畫,慵將錦字修。最風流,真真恩愛,等閑分付等閑休。
  • 56:03 49.
    二、白樸(一)、作者生平1. 父為金宣宗時進士,又受教於元遺山,然值金衰亡,不久南宋亦亡,後以布衣終。(二)、作品1. 遺民悲慨【仙呂】寄生草「飲」長醉後方何礙,不醒時有甚思。糟醃兩個功名字,醅渰千古興亡事,麴埋萬丈虹霓志。不達時皆笑屈原非,但知音盡說陶潛是。2. 寫景細密雅麗,抒情坦自然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」孤村落日殘霞,輕煙老樹寒鴉,一點飛鴻影下。青山綠水,白草紅葉黃花。
  • 56:08 50.
    index 50
  • 1:01:25 51.
    三、馬致遠(一)、作者生平1. 前期作家散曲中最富者。2. 所作多懷才不遇之悲慨,辭氣豪放,元人散曲之豪放派領袖。3. 朱權《太和正音譜》論古今群英樂府格勢,列致遠第一,稱為「朝陽鳴鳯」。
  • 1:02:00 52.
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• 1:03:16 53.
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• 1:03:52 54.
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• 1:03:57 55.
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• 1:04:01 56.
    2. 閒適恬靜,清麗細密【南呂】四塊玉「恬退」(四首之四)酒旋沽,魚新買,滿眼云山畫圖開,清風明月還詩債。本是個懶散人,又無甚經濟才,歸去來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思」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  • 1:04:19 57.
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• 1:04:19 58.
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• 1:04:20 59.
    三、馬致遠(一)、作者生平1. 前期作家散曲中最富者。2. 所作多懷才不遇之悲慨,辭氣豪放,元人散曲之豪放派領袖。3. 朱權《太和正音譜》論古今群英樂府格勢,列致遠第一,稱為「朝陽鳴鳯」。
  • 1:04:21 60.
    二、白樸(一)、作者生平1. 父為金宣宗時進士,又受教於元遺山,然值金衰亡,不久南宋亦亡,後以布衣終。(二)、作品1. 遺民悲慨【仙呂】寄生草「飲」長醉後方何礙,不醒時有甚思。糟醃兩個功名字,醅渰千古興亡事,麴埋萬丈虹霓志。不達時皆笑屈原非,但知音盡說陶潛是。2. 寫景細密雅麗,抒情坦自然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」孤村落日殘霞,輕煙老樹寒鴉,一點飛鴻影下。青山綠水,白草紅葉黃花。
  • 1:04:37 61.
    三、馬致遠(一)、作者生平1. 前期作家散曲中最富者。2. 所作多懷才不遇之悲慨,辭氣豪放,元人散曲之豪放派領袖。3. 朱權《太和正音譜》論古今群英樂府格勢,列致遠第一,稱為「朝陽鳴鳯」。
  • 1:04:37 62.
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• 1:04:39 63.
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• 1:04:40 64.
    2. 閒適恬靜,清麗細密【南呂】四塊玉「恬退」(四首之四)酒旋沽,魚新買,滿眼云山畫圖開,清風明月還詩債。本是個懶散人,又無甚經濟才,歸去來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思」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  • 1:06:49 65.
    四、張養浩(一)、作者生平(二)、作品1. 以名儒為名臣,偶製詞曲以抒情寄概,所作散曲多為小令,套數僅短套二。2. 具仁愛精神,尤其晚年再起後作品,充份流露悲天憫人之志,散曲表現之胸襟氣象,非一般江湖文士能比。
  • 1:07:14 66.
    3. 題材大約可分兩大內涵: 1). 嘆世歸隱,田園山水【中呂】朝天曲 自劾,退歸,用不著風雲氣。疏狂迂闊拙又癡,今日才回味。玩水游山,身無拘繫,這的是三十年落的。翠微,更奇,知道我閑居意。
  • 1:07:30 67.
    2). 懷古詠史、憂國憂民  例一【南呂】一枝花  「詠喜雨」 用盡我為民為國心,祈下些值玉值金雨。數年空盼望,一旦遂沾濡,喚省焦枯。喜萬象春如故,恨流民尚在途。留不住都棄業拋家,當不的也離鄉背土。【梁州】恨不的把野草翻騰做菽粟,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。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,我也不枉了受天祿。眼覷著災傷,教我沒是處,只落得雪滿頭顱。【尾聲】青天多謝相扶助,赤子從今罷嘆吁。只願的三日霖霪不停住,便下的當街上似五湖,都渰了九衢,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!
  • 1:12:11 68.
    例二【中呂】山坡羊  「潼關懷古」 峰巒如聚,波濤如怒,山河表裏潼關路。望西都,意踟躕,傷心秦漢經行處,宮闕萬間都做了土。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!【中呂】山坡羊  「未央懷古」 三傑當日,俱曾此地,殷勤納諫論興廢。見遺基,怎不傷悲,山河猶帶英雄氣,試上最高處閑坐地。東,也在圖畫里;西,也在圖畫里。
  • 1:14:43 69.
    4. 風格: 1). 率直豪邁,如前舉例。 2). 婉麗柔美,加以琢鍊,散曲自此走向雕琢唯美之路,達到詩、詞、曲合流。
  • 1:15:03 70.
    【雙調】殿前歡  「對菊自嘆」 可憐秋,一簾疏雨暗西樓。黃花零落重陽後,減盡風流。對黃花人自羞,花依舊,人比黃花瘦。問花不語,花替人愁。比較:李清照〈醉花陰〉 薄霧濃雲愁永晝,瑞腦消金獸。佳節又重陽,玉枕紗櫥,半夜涼初透。  東籬把酒黃昏後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消魂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語典:歐陽修〈蝶戀花〉庭院深深深幾許? 楊柳堆煙,簾幕無重數。玉勒雕鞍遊冶處,樓高不見章臺路。  雨橫風狂三月暮,門掩黃昏,無計留春住。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。
  • 1:16:26 71.
    五、貫雲石(一)、作者生平畏吾兒人,其祖阿里海牙佐元侵宋有功,封楚國公。其父名貫只哥,故雲石以貫為氏,自號酸齋。按,徐再思好食甘飴,號甜齋,其散曲遜雲石甚遠。世稱此二人為「酸甜樂府」。(二)、作品 籍出畏吾,故有西人豪放質樸之氣,後居杭州,頗染南人含蓄琢鍊之習。可見北人受南方文風之影響,亦見散曲由自然質樸演進至琢鍊典雅之痕跡。
  • 1:18:37 72.
    (三)、舉例【正宮】塞鴻秋  「代人作」 戰西風幾點賓鴻至,感起我南朝千古傷心事。展花箋欲寫幾句知心事,空教我停霜毫半晌無才思。往常得興時,一掃無瑕玼,今日個病厭厭,剛寫下兩個相思字。【中呂】紅繡鞋東村醉西村依舊,今日醒來日扶頭,直吃得海枯石爛恁時休!將屠龍劍,釣鰲鉤,遇知音都去做酒。
  • 1:19:49 73.
    【雙調】蟾宮曲   凌波晚步晴煙,太華雲高,天外無天。翠羽搖風,寒珠泣露,總解留連。明月冷亭亭玉蓮,蕩輕香散滿湖船。人已如仙,花正堪憐,酒滿金樽,詩滿鸞箋。
  • 1:20:00 74.
    六、喬吉(一)、作者生平窮愁潦倒,孤傲自賞,不和於俗,有懷才不遇之痛。(二)、作品存曲數量於元人中僅次於張可久。2. 風格: 1). 直抒胸臆:如部份自述作品。 2). 雕琢鍛鍊:或奇詭,或雅麗,但皆由雕琢之法。 3). 使用較多俚語,又雜用鍾鍊工整之雅句,有不倫不類之感。
  • 1:20:46 75.
    2. 風格: 1). 直抒胸臆:如部份自述作品。【正宮】綠幺遍  「自述」不占龍頭選,不入名賢傳。時時酒聖,處處詩禪,煙霞狀元,江湖醉仙,笑談便是編修院。留連,批風抹月四十年。【中呂】山坡羊  「冬日寫懷」離家一月,閑居客舍,孟嘗君不費黃齏社。世情別,故交絕,床頭金盡誰行借?今日又逢冬至節。酒,何處賒?梅,何處折?朝三暮四,昨非今是,癡兒不解榮枯事。攢家私,寵花枝,黃金壯起荒淫志,千百錠買張招狀紙。身,已至此;心,猶未死。
  • 1:21:05 76.
    2). 雕琢鍛鍊:或奇詭,或雅麗,但皆由雕琢之法。  a. 危詭或清空:或奇詭如李賀詩,或清空近姜夔詞。  b. 雅麗:
  • 1:21:26 77.
    a. 危詭或清空:或奇詭如李賀詩,或清空近姜夔詞。如:【雙調】水仙子  「怨風情」眼中花怎得接連枝,眉上鎖新教配鑰匙,描筆兒勾銷了傷春事。悶葫蘆絞斷線兒,錦鴛鴦別對了個雄雌。野蜂兒難尋覓,蝎虎兒乾害死,蠶蛹兒畢罷了相思。【雙調】水仙子  「詠雪」冷無香柳絮撲將來,凍成片梨花拂不開,大灰泥漫了三千界。銀稜了東大海,探梅的心噤難捱。麵甕兒裏袁安舍,鹽堆兒裏黨尉宅,粉缸兒里舞榭歌臺。
  • 1:21:43 78.
    b. 雅麗:  【雙調】清江引  「即景」垂楊翠絲千萬縷,惹住閑情緒。和淚送春歸,倩水將愁去,是溪邊落紅昨夜雨。
  • 1:22:10 79.
    3). 使用較多俚語,又雜用鍾鍊工整之雅句,有不倫不類之感。【南呂】一枝花  「私情」雲髫金雀翹,山隱青鸞鑒,藕絲輕織粉,湘水細揉藍。性子兒巖嵌,小可底難搖撼,起初兒著莫咱,假撇清面北眉南,實怕儹紅愁綠慘。
  • 1:23:50 80.
    七、張可久(一)、作者生平(二)、作品1. 張可久小令代表元代後期散曲之最高成就。2. 題材無所不包。(已完全取代詩詞之正統地位)3. 風格:典雅婉麗,有與詩詞合流現象。張可久之前的曲家雖有典雅婉麗之作,但僅為風格之一面,但張可久卻是風格之全部,至此,曲已成為完全雅化的文學類型。
  • 1:23:51 81.
    3). 使用較多俚語,又雜用鍾鍊工整之雅句,有不倫不類之感。【南呂】一枝花  「私情」雲髫金雀翹,山隱青鸞鑒,藕絲輕織粉,湘水細揉藍。性子兒巖嵌,小可底難搖撼,起初兒著莫咱,假撇清面北眉南,實怕儹紅愁綠慘。
  • 1:23:53 82.
    七、張可久(一)、作者生平(二)、作品1. 張可久小令代表元代後期散曲之最高成就。2. 題材無所不包。(已完全取代詩詞之正統地位)3. 風格:典雅婉麗,有與詩詞合流現象。張可久之前的曲家雖有典雅婉麗之作,但僅為風格之一面,但張可久卻是風格之全部,至此,曲已成為完全雅化的文學類型。
  • 1:25:00 83.
    4. 典雅風格產生途逕: 1). 以前人詩詞入曲: 2). 以填詞態度作曲:多數作品韻味格調,純係宋詞(典雅婉麗),其餘介於詞曲之間,字句均經過高度琢鍊,極少白描。
  • 1:26:06 84.
    index 51
  • 1:26:50 85.
    5. 評價:被視為婉麗派(清麗派)領袖。 1). 「其詞清而且麗,華而不艷」。 2). 與喬吉皆講究典雅琢鍊,好以前人詩詞入曲,但喬吉較奇詭,可比李賀,張可久較婉麗,可以李商隱。 3). 喬吉俚語較多(尤其套數),張可久絕少俚俗作品。
  • 1:27:26 86.
    (三)、舉例【雙調】清江引  「秋懷」西風信來家萬里,問我歸期未?雁啼紅葉天,人醉黃花地,芭蕉雨聲秋夢裏。【雙調】折桂令  「九日」對青山強整烏紗,歸雁橫秋,倦容思家。翠袖殷勤,金杯錯落,玉手琵琶。人老去西風白髮,蝶愁來明日黃花。回首天涯,一抹斜陽,數點寒鴉。晏幾道〈鷓鴣天〉:「翠袖殷勤捧玉鍾,當年拚卻醉顏紅。舞低楊柳樓心月,歌盡桃花扇底風。」秦觀〈滿庭芳〉:「多少蓬萊舊事,空回首煙靄紛紛。斜陽外,寒鴉數點,流水繞孤村。」
  • 1:29:13 87.
    ※元曲派別與分期(一)、豪放派:1. 前期:馬致遠、貫雲石、張養浩。2. 後期:如楊朝英等較次之作家。(二)、婉麗派:1. 前期:關漢卿、白樸。(關漢卿白描本色作品亦多,故亦頗具豪放風格)2. 後期:喬吉、張可久。
  • 1:30:19 88.
    ** after 第二十七講 元代散曲.ppt
  • 1:30:22 89.
    index 52
  • 1:30:29 90.
    ※元雜劇緒論壹、中國戲曲1. 中國傳統戲曲特色:中國傳統戲劇不同於西方戲劇或現代話劇,其表演方式主要由演員以劇情中當事人身分,通過「唱、念、做、打」等高度技藝化的表演,融合曲辭、說唱、音樂、舞蹈、表情、身段,甚至雜耍、武術等技藝為一體的多元綜合性表演。
  • 1:31:50 91.
    元雜劇
  • 1:31:50 92.
    ※元雜劇緒論壹、中國戲曲1. 中國傳統戲曲特色:中國傳統戲劇不同於西方戲劇或現代話劇,其表演方式主要由演員以劇情中當事人身分,通過「唱、念、做、打」等高度技藝化的表演,融合曲辭、說唱、音樂、舞蹈、表情、身段,甚至雜耍、武術等技藝為一體的多元綜合性表演。
  • 1:31:51 93.
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史》:「必合言語、動作、歌唱以演一故事,而後戲劇之意義始成。」其論「元雜劇之淵源」,指出:「真正之戲劇,起於宋代。」但宋代劇本無存,故論真正之戲曲,則不能不從元雜劇開始,元雜劇乃中國戲曲發展至高峰之標誌。3. 元雜劇流行時期,江南地區盛行南戲,經過改良,慢慢發展成明清之傳奇,為中國戲曲發展的另一個高峰。
  • 1:33:10 94.
    貳、元雜劇的先聲一、原始時代歌舞的結合 先民的狩獵舞、戰爭舞、祭祀如春耕、秋收、求雨、驅疫、祭神等等。這些表演活動,均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。
  • 1:33:57 95.
    二、先秦巫覡歌舞與俳優(一)、巫覡歌舞以媚鬼神:1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史》以為,古代巫覡是以歌舞娛神為「職」,藉巫覡「妝扮」為「靈保」或「尸」,作為神靈依附的實體。如《楚辭.山鬼》即由巫扮演女山鬼,覡扮演人間公子之對歌對舞。除了神靈外,還有群巫伴隨,或歌或舞,載歌載舞,場面熱鬧,達到娛神的效果。2. 這些巫覡可算是最早的「演員」。
  • 1:36:22 96.
    (二)、俳優1. 俳優:亦稱倡優、優人,可算是最早以娛人為宗旨的「演員」。2. 乃由王侯貴族畜養、專供娛樂的藝人,多善歌舞,或長調笑,以提供娛樂。如《史記.滑稽列傳》中楚人優孟模仿孫叔敖,令楚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,令以為相。3. 優孟只是模仿一個特定人物言行,並不是戲劇必須的「代言體」,更非依據現有故事節的表演。
  • 1:38:07 97.
    三、兩漢魏晉南北朝 (一)、兩漢角觝戲1. 兩漢「百戲」盛行,包括歌舞、俳優、雜技、角觝(二人角力、摔跤)等各種雜類技藝表演。2. 「角觝」屬技藝競賽,通常僅二人上場表演,不僅包括二人角力特技,還有化妝歌舞、假面弄獸、武術表演等等。
  • 1:39:12 98.
    3. 〈東海黃公〉:張衡〈西京賦〉稱頌京城長安御前表演各種「角觝之戲」時稱:「東海黃公,赤刀粵祝,冀厭白虎,卒不能救;挾邪作蠱,於是不售。……」 可知角觝並不是二人憑實力在場上決一勝負,而是敷演既定故事:東海黃公因法術失靈,而被白虎所殺。演時由兩演員,一扮黃公,手持赤金刀,一扮白虎,繼而相鬥、黃公不敵,為虎所殺。4. 依繼定故事情節進行,有演員、有特定服飾和化妝,將舞蹈和角觝動作結合,已粗具戲曲胚胎形式。
  • 1:42:03 99.
    (二)、曹魏《遼東妖婦》1. 《三國志.魏志.齊王紀》裴松之注引司馬師〈廢帝奏〉云廢帝日與小優郭懷、袁信等於建始芙蓉殿前裸袒遊戲,「又於廣望觀上,使懷、信等於觀下作《遼東妖婦》。嬉褻過度,道路行人掩目。」2. 男扮女妝,以男優扮妖婦。3. 可能是調弄搞笑之戲,並且突破尺度,以營造大眾娛樂性的效果。(擺脫道德觀)
  • 1:44:25 100.
    三、北齊《蘭陵王入陣曲》與《踏謠娘》合歌舞以演一事 (一)、蘭陵王入陣曲1. 唐.崔令欽《教坊記》:「大面」出北齊蘭陵王長恭,性膽勇而貌婦人,自嫌不足以威敵。乃刻木為假面,臨陣著之。因以為戲,亦入歌曲。2. 《舊唐書.音樂志》:「代面」出於北齊。北齊蘭陵王長恭,才武而面美,常著假面以對敵。嘗擊周師金墉城下,勇冠三軍。齊人壯之,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。謂之《蘭陵王入陣曲》
  • 1:47:27 101.
    (二)、踏謠娘 唐.崔令欽《教坊記》:《踏謠娘》,北齊有人姓蘇,皰鼻,實不任,而字號為郎中。嗜飲酗酒,每醉輒毆其妻。妻銜悲,訴於鄰里。時人弄之。丈夫著婦人衣,徐步入場,行歌,每一疊,旁人齊聲和之云:「踏謠和來!踏謠娘苦和來!」以其且步且歌,故謂之「踏謠」,以其稱冤,故言「苦」。及其夫至,則作毆鬥之狀,以為笑樂。……
  • 1:50:30 102.
    四、唐歌舞戲與參軍戲:中國戲曲的誕生 (一)、唐代歌舞戲:歌舞+角觝1. 演出目的:娛樂市井大眾或宮廷、貴族、官員。2. 唐代宮廷特別設有「梨園」,訓練藝人的單位。從民間選拔藝人入宮,提供皇室娛樂。3. 當時宮廷設有「鼓架部」,專門進行一些歌舞戲的表演。唐人段安節《樂府雜錄》載鼓架部:
  • 1:51:23 103.
    樂有:笛、拍板、答鼓(即腰鼓)、兩杖鼓。戲有:《代面》,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,善斗戰,以其顏貌無威,每入陣即著面具,後乃百戰百勝。戲者衣紫,腰金,執鞭也。《缽頭》,昔有人父為虎所傷,遂上山尋其父尸。山有八折,故曲八迭。戲者被髮,素衣,面作啼,蓋遭喪之狀也。《蘇中郎》,後周士人蘇葩,嗜酒落魄,自號「中郎」。每有歌場,輒入獨舞。今為戲者,著緋,戴帽;面正赤,蓋狀其醉也。即有《踏搖娘》、《羊頭渾脫》、《九頭獅子》,弄《白馬益錢》,以至尋橦、跳丸(丟球),吐火、吞刀,旋槃、觔斗,悉屬此部。
  • 1:54:14 104.
    1). 「代面」即蘭陵王入陣曲。 2). 缽頭《通典》146又作「撥頭」,云:「出西域。胡人為猛獸所噬,其子求獸殺之,為此舞以象也。」與此小異。(角觗戲) 3). 《蘇中郎》即《踏搖娘》。至唐時故事劇情已增加,人物亦增加為旦(妻)、淨(蘇中郎)、丑(當鋪掌櫃或幫腔的眾人),並且展示了歌舞戲和角觝戲二者合流的趨勢。
  • 1:55:05 105.
    4. 晚唐《樊噲排君難》演出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中的「鴻門宴」情節。5. 以上唐代歌舞戲並未留下相關底本,但依史料描述,可知: 1). 故事性增強。 2). 向多元化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。 3). 已是人物代言體。 4). 隨故事情節複雜化,角色亦增多。
  • 1:57:17 106.
    (二)、參軍戲1. 由「參軍」、「蒼鶻」二角色作滑稽對話與動作表演,偶而藉以諷刺朝政,或批評社會現象。類似現代的二人對口相聲。2. 淵源於先秦宮廷俳優調笑,繼而至三國,劉備曾命優人扮演「慈潛訟鬩」,調笑因政爭而不相容的二位學士。
  • 1:59:07 107.
    3. 參軍戲正式起源有二說,一為石勒館陶令周延,另一說為後漢和帝的館陶令石耽,此二人之故事均因貪污而下獄,後被放出,乃以俳優演出戲弄調笑贓官戲碼以調笑之。受戲弄之官員扮「參軍」,戲弄之俳優扮「蒼鶻」(因鶻本為搏擊之鳥),且有人撰詞,演出固定的「劇本」。
  • 2:00:32 108.
    4. 「陸參軍」 1). 唐.范攄《雲溪友議》卷9「艷陽詞」條云: (元稹)廉問浙東,……乃有俳優周季南、季崇,乃妻劉采春,自淮甸而來,善弄〈陸參軍〉,歌聲徹雲。……元公贈采春詩曰:「新妝巧樣畫雙娥,幔裹恒州透額羅。正面偷輪光滑笏,緩行輕踏皺紋靴。言詞雅措風流足,舉止低回秀媚多。更有惱人腸斷處,選詞能暢望夫歌。」……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,皆當代才子所作,五六七言,皆可和者。其詞曰:「不喜秦淮水,生憎江上船。載兒夫婿去,經歲又經年。……」采春一唱是曲,閨婦人莫不漣洏。……
  • 2:02:06 109.
    2). 參軍戲在中唐已通行大江南北,戲中亦有歌唱,且為市井之娛樂,可男女合演,甚至以女演員為主角,當時有名的女角為劉采春,所唱之曲則為文士所作,具有抒情性,可見得調笑嘲弄的丑角參軍戲已漸邊緣化。「陸參軍」已經演變為參軍戲與歌舞戲摻合的表演形式。
  • 2:02:59 110.
    五、宋金雜劇與諸宮調:成型期1. 宋、遼、金時期的中國戲曲形式以「宋雜劇」和「金院本」為代表。2. 形式上繼承唐代參軍戲,又吸收歌舞表演與民間說唱技藝。 (一)、宋雜劇1. 南宋.周密《武林舊事》卷10記錄的〈官本雜劇段數〉,共錄宋雜劇劇目280種。
  • 2:03:52 111.
    2. 南宋.灌園耐得翁《都城紀勝》「瓦舍眾伎」條: 雜劇中末泥為長,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。先做尋常熟事一段,名曰「艷段」;次做「正雜劇」通名為「兩段」。末泥色主張,引戲色分付,副淨色發喬,副末色打諢,又或添一人「裝孤」。其吹曲破斷送者,謂之「把色」。大抵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,本是鑒戒,或隱為諌諍者,故從便跣露,謂之「無過蟲」。
  • 2:06:24 112.
    1). 故事主體:「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」。 2). 角色:「末泥」、「引戲」負責指揮調度,「副末」、「副淨」、「裝孤」、「把色」負責表演。 3). 結構: 「艷段」(先作尋常熟事一段,即開場活動)、「正雜劇」(有兩段名目相同且性質相類的故事)、「雜扮」(外加的一段散場戲,表演一些玩笑小戲)。
  • 2:07:12 113.
    3. 《目連救母》雜劇  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卷8,述汴京中元節:「七月十五日中元節。先數日,市井賣冥器,……构肆樂人,自過七夕,便搬《目連救母》雜劇,直至十五日止。觀者增倍。」
  • 2:08:28 114.
    1). 「构肆」即瓦舍中的「勾欄」,是都會中表演各類技藝的娛樂場所。 2). 《目連救母》即由唐〈目連變文〉演變而來的故事,至此已為扮演複雜的大戲,由演員妝扮人物,依固定故事情節,以代言體演出。依其可以演出七八天可見,若非劇情繁富,演出連續劇,就是演出精彩,可以每天演同一個故事,卻能達到觀者倍增的效果。
  • 2:09:34 115.
    Slide 25
  • 2:10:29 116.
    (二)、金院本1. 「院本」即「行院之本」,即坊間行院職業藝人據以演出的底本。「金院本」與「宋雜劇」大致相同。2. 元.陶宗儀《輟耕錄》「院本名目」收金代院本690種。※宋金雜劇隨著北曲曲牌聯套體的形成與流行,尤其是「諸宮調」的說唱藝術流行後,促成元雜劇的產生。
  • 2:10:35 117.
    Slide 25
  • 2:10:48 118.
    (二)、金院本1. 「院本」即「行院之本」,即坊間行院職業藝人據以演出的底本。「金院本」與「宋雜劇」大致相同。2. 元.陶宗儀《輟耕錄》「院本名目」收金代院本690種。※宋金雜劇隨著北曲曲牌聯套體的形成與流行,尤其是「諸宮調」的說唱藝術流行後,促成元雜劇的產生。
  • 2:12:12 119.
    第二十八講 元代雜劇壹、元雜劇興盛原因 (一)、外在條件1. 戲曲演出的商業化、消費化。 1). 元代城市商業經濟繁榮,促進休閒娛樂產業發展。 2). 元代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,京城大都為歐亞兩洲的政治中心,使節紛至、商旅畢集,為一國際性的大都市。於此國際性大都市中,勢必需要大量的公共娛樂。
  • 索引
  • 筆記
  • 討論
  • 全螢幕
文學史1100607
長度: 2:13:30, 瀏覽: 1144, 最近修訂: 2021-06-07
    • 00:00 1.
      index 2
    • 00:22 2.
      壹、元代文學環境1. 蒙古以武力崛起,迷信武力,輕視禮樂,不重科考及士人。2. 分人民為四等:蒙古人最高,色目人其次,漢人第三,南宋人第四。3. 各種階級與職業中,儒生最受輕視。4. 士人不能以科舉謀職,古文、詩賦擱置,才力、感慨寄託於民間流行之曲。
    • 02:49 3.
      貳、北曲之興起與元代散曲一、元代散曲之形成:傳統詞調的變化:元曲有有些出於唐宋詞調,而有 曲牌與詞牌全同; 曲牌與詞牌名稱相同,但實際形式不同; 曲牌與詞牌不同,而實際形式相同者。2. 俗謠俚曲的流行: 與姜白石、吳夢窗等文人詞不同,當時民間流行一些具有地方性的曲子。
    • 02:49 4.
      3. 胡樂番曲之輸入: 北方民族音樂性不同。北宋末期,汴京已流傳番曲,南渡後,遼、金歌曲更加流行於北方,這些番曲在腔調、歌辭上與漢族迥異,樂器亦有差別,故舊的歌詞不能合用,必須翻出新詞。故王世貞《藝苑巵言》:「曲者,詞之變。自金元入主中國,所用胡樂,嘈雜淒緊,緩急之間,詞不能接,乃更為新聲以媚之。」
    • 02:50 5.
      貳、北曲之興起與元代散曲一、元代散曲之形成:傳統詞調的變化:元曲有有些出於唐宋詞調,而有 曲牌與詞牌全同; 曲牌與詞牌名稱相同,但實際形式不同; 曲牌與詞牌不同,而實際形式相同者。2. 俗謠俚曲的流行: 與姜白石、吳夢窗等文人詞不同,當時民間流行一些具有地方性的曲子。
    • 02:51 6.
      壹、元代文學環境1. 蒙古以武力崛起,迷信武力,輕視禮樂,不重科考及士人。2. 分人民為四等:蒙古人最高,色目人其次,漢人第三,南宋人第四。3. 各種階級與職業中,儒生最受輕視。4. 士人不能以科舉謀職,古文、詩賦擱置,才力、感慨寄託於民間流行之曲。
    • 02:52 7.
      第二十七講 元代散曲
    • 02:52 8.
      壹、元代文學環境1. 蒙古以武力崛起,迷信武力,輕視禮樂,不重科考及士人。2. 分人民為四等:蒙古人最高,色目人其次,漢人第三,南宋人第四。3. 各種階級與職業中,儒生最受輕視。4. 士人不能以科舉謀職,古文、詩賦擱置,才力、感慨寄託於民間流行之曲。
    • 02:55 9.
      貳、北曲之興起與元代散曲一、元代散曲之形成:傳統詞調的變化:元曲有有些出於唐宋詞調,而有 曲牌與詞牌全同; 曲牌與詞牌名稱相同,但實際形式不同; 曲牌與詞牌不同,而實際形式相同者。2. 俗謠俚曲的流行: 與姜白石、吳夢窗等文人詞不同,當時民間流行一些具有地方性的曲子。
    • 04:28 10.
      3. 胡樂番曲之輸入: 北方民族音樂性不同。北宋末期,汴京已流傳番曲,南渡後,遼、金歌曲更加流行於北方,這些番曲在腔調、歌辭上與漢族迥異,樂器亦有差別,故舊的歌詞不能合用,必須翻出新詞。故王世貞《藝苑巵言》:「曲者,詞之變。自金元入主中國,所用胡樂,嘈雜淒緊,緩急之間,詞不能接,乃更為新聲以媚之。」
    • 07:05 11.
      4. 語言發展: 經過遼、金、元三個外來民族統治,北京成為北方政治經濟中心,其流行語言逐漸與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等地語言融合,形成新的語言體系。又因社會動盪,生活趨於複雜,新詞彙與多音詞日漸增多。新的語言材料,加上南北聲調差異,俗語方言之不同,為新的詩體創作提供了豐富刺激。
    • 08:08 12.
      5. 與南宋同時期,諸宮調於北方之金國已出現,此為由詞過渡至曲之產品。其中曲調4/10採自宋詞,1/10源於唐、宋大曲,5/10來歷不詳。此類來歷不詳之曲調,部分屬番曲,部分為民歌,部分為作者自創新聲(仿番曲和民歌之民間化的作品)。此趨勢顯示曲將興而詞將衰。6. 北曲自醞釀至定型,受遼、金、元等北方民族音樂影響極大,故風格與詞不同,與南朝樂府亦不同,而近於北朝樂府。
    • 10:24 13.
      二、北曲聲情1. 王世貞《曲藻》:「凡曲,北字多而調促,促處見筋;南字少而調緩,緩處見眼。北則故詞情多而聲情少,南則詞情少而聲情多。北力在弦,南力在板。北宜和歌,南宜獨奏。北氣易粗,南氣易弱。」2. 魏良輔《曲律》:「北曲以遒勁為主,南曲以宛轉為主,各有不同。」
    • 12:49 14.
      三、曲之特質1. 李漁《笠翁劇論》:「元人非不讀書,而所製之曲,絕無一毫書本氣,以其有書而不用,非當用而無書也,後人之曲則滿紙皆書矣。元人非不深心,而所填之辭,皆覺過於淺近,以其深而出之以淺,非借淺以文其不深也,後人之詞則心口皆深矣。」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史》:「元曲之佳處何在?一言以蔽之,曰:『自然而已矣』。」(王國維此處評戲曲,但移以評散曲亦頗恰當。)
    • 15:34 15.
      3. 任訥《散曲概論》:「詞靜而曲動,詞斂而曲放,詞縱而曲橫,詞深而曲廣,詞內旋而曲外旋,詞陰柔而曲陽剛,詞以婉約為主,別體為豪放;曲以豪放為主,別體為婉約。詞尚意內言外;曲則為言外而意亦外。」4. 鄭騫:《從詩到曲.詞曲的性質》:「這兄弟兩個的性行都是偏於瀟灑輕俊美秀疏放,而缺少莊嚴厚重雄峻。他們都是能作少爺不能作老爺。所不同者,詞是翩翩佳公子,曲則多少有點惡少氣味。」
    • 18:39 16.
      5. 若以「詩莊詞媚」而言,則曲近於「俗」,淺近通俗,反應世俗、市井的情味。其用字遣詞亦通俗化,不但用口語,並雜入各地方言。6. 曲之為惡少氣:遊戲態度,玩世不恭,憤世嫉俗,故作冷漠,調侃嘲笑英雄、聖賢、歷史與自我。
    • 19:57 17.
      參、散曲之名稱及體製一、名稱1. 元曲包括散曲與雜劇兩部分,雜劇為元代舞臺演出之戲曲新體,又稱「北曲雜劇」,散曲則指詩歌新體。2. 散曲之名是相對於戲曲而言的。戲曲有曲子、賓白、科介,是在舞臺上演故事的,散曲僅有曲子,用來清唱,故又稱「清曲」。
    • 21:28 18.
      二、體式1. 散曲可分為小令與套數。2. 小令:北曲最基本的單位,以一支曲為獨立單位(一個曲牌)。亦稱「葉兒」、「樂府」。3. 套數:一曲或連綴若干首「同宮調」之曲,加上該宮調之「尾聲」。4. 帶過曲:介於小令與套數間者。一般因未成套數,仍稱為小令。
    • 22:53 19.
      5. 小令僅能詠片段之情景,套數可舖敘發揮。諸宮調之唱詞,即以小令與套數交互使用組成。由劉知遠到董西廂,可發現套數增多,同一套間的曲子也增多的趨勢。
    • 23:42 20.
      (一)、小令尋常小令: 北曲最基本單位,每一支小令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,相當於詩一首或詞一闋。亦稱「單調小令」。
    • 24:10 21.
      2. 帶過曲:或稱「帶過頭」。 1). 作者填完一曲調後,再選取同一宮調的不同曲,再成一曲,有時兩調不足,會連用三韻者,但最多以三調為限。 2). 曲調間必須在音律上能夠相銜接。 3). 曲與曲之間,有加上「帶」字或「帶過」。如〈雁兒落帶過得勝令〉。 4). 也有不加而將曲牌連寫在一起,如〈罵玉郎感皇恩採茶歌〉。
    • 28:43 22.
      3. 集曲:亦稱「犯調」。選各曲子中的部分句子,另組成新曲,並給予新曲名。如〈羅江怨〉即摘合〈香羅帶〉、〈皂羅袍〉、〈一江風〉中的佳句而成。 最多者〈三十腔〉,以三十個不同調的摘句合成。
    • 30:04 23.
      4. 演故事的:題材內容豐富時,一支曲調無法完成,故重複使用曲調。 1). 「同調重頭演故事之小令」:  a.曲調重複使用兩次以上,無限制填寫、使用曲調的次數。  b.如張養浩用〈中呂.朝天子〉的曲牌,在「詠四景」之總題下,連續填寫春、夏、秋、冬四首。  《雍熙樂府》用〈小桃紅〉100首,詠《西廂記》故事。
    • 31:38 24.
      2). 「異調間列演故事之小令」:  a.不同曲調,或兩調相間之方式來描述故事,且各調間情節相關聯。  b.王日華〈風月舉問汝陽記〉,以〈慶東源〉、〈天香引〉、〈鳯引雛〉、〈凌波仙〉四個不同曲調,用問答體寫蘇卿、黃肇等人的桃色糾紛案。
    • 32:31 25.
      (二)、套數1. 源於宋代大曲及唱賺。由小令、合調,進一步擴大曲的形式。又稱散套、大令。2. 基本組成: 1). 至少由二支同宮調的曲牌聯合。 2). 全套各調須同韻。 3). 正常狀態下,每套除正曲外,須有尾聲,以示完整。 4). 沒有科白,只有清唱。3. 可因情節繁簡而伸縮長短,至少要有三個曲調,最長者共有三十四調之多。4. 有以南北曲分開使用或合並使用的情形。
    • 34:24 26.
      三、聲律 聲律即聲音上的規律。聲指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,音指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音。(一)、宮調 指限定樂曲音域範圍的高低,曲常用的有:正宮、仙呂、南呂、中呂、黃鐘五宮,和大石、商調、雙調、越調四調。合稱「九宮」或「南北九宮」。
    • 35:05 27.
      index 3
    • 35:49 28.
      Slide 21
    • 35:52 29.
      (二)、用韻1. 根據當時實際語音用韻,元.周德清以當時北曲為據寫成《中原音韻》,反映當時北方實際的語言系統。
    • 35:52 30.
      2. 曲用韻的特點: 1). 以平仄通押為常規,不通押為少見。 2). 一韻到底,不可換韻。 3). 詩詞忌重韻,曲不忌。(重韻指一首作品中出現相同韻腳) 4). 曲可以有贅韻,即在不必用韻處用韻。 5). 可以有借韻,即將聲音相近的字通協。 6). 有暗韻,即在句子的某一個節奏點上插進韻字。(此技巧宋詞已有,但曲為常見。)
    • 35:53 31.
      (二)、用韻1. 根據當時實際語音用韻,元.周德清以當時北曲為據寫成《中原音韻》,反映當時北方實際的語言系統。
    • 36:21 32.
      2. 曲用韻的特點: 1). 以平仄通押為常規,不通押為少見。 2). 一韻到底,不可換韻。 3). 詩詞忌重韻,曲不忌。(重韻指一首作品中出現相同韻腳) 4). 曲可以有贅韻,即在不必用韻處用韻。 5). 可以有借韻,即將聲音相近的字通協。 6). 有暗韻,即在句子的某一個節奏點上插進韻字。(此技巧宋詞已有,但曲為常見。)
    • 37:56 33.
      (三)、襯字1. 調譜所規定的曲詞字句稱為「正字」,自由增加的字句叫「襯字」。2. 襯字不占譜,不拘平仄,可加在句首、句中,或板式較緊密的地方,使曲義流輰、音節更具有清新疏密之致,也帶有更濃厚的生活氣息。3. 技巧上「宜用虛字,不宜用實字」。4. 北曲襯字較寛,字數多寡不限;南曲較嚴,襯字每處至多不過三。
    • 39:27 34.
      5. 例:關漢卿〈南呂一枝花〉「不伏老」的尾曲: 我是個蒸不爛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、砍不下、解不開、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。我玩的是梁園月,飲的是東京酒,賞的是洛陽花,攀的是章台柳。…… 以上共有多少襯字?
    • 40:41 35.
      5. 例:關漢卿〈南呂一枝花〉「不伏老」的尾曲: 我是個蒸不爛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、砍不下、解不開、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。我玩的是梁園月,飲的是東京酒,賞的是洛陽花,攀的是章台柳。……襯字純用口語白話,語氣強勢,情緒濃烈,入樂必急促有力、鏗鏘動聽,而且增添一分風趣詼諧、淋漓潑辣的風味。
    • 42:32 36.
      四、元散曲總集※曲子因為屬通俗小調,往往為「正統文人」忽視,專攻者不多,編成集的更少。散曲作家亦多以填曲為戲玩,隨作隨棄,不加重視,故散佚頗多,民間無名氏作品更無人收集,多數佚失。
    • 42:33 37.
      5. 例:關漢卿〈南呂一枝花〉「不伏老」的尾曲: 我是個蒸不爛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、砍不下、解不開、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。我玩的是梁園月,飲的是東京酒,賞的是洛陽花,攀的是章台柳。……襯字純用口語白話,語氣強勢,情緒濃烈,入樂必急促有力、鏗鏘動聽,而且增添一分風趣詼諧、淋漓潑辣的風味。
    • 42:34 38.
      四、元散曲總集※曲子因為屬通俗小調,往往為「正統文人」忽視,專攻者不多,編成集的更少。散曲作家亦多以填曲為戲玩,隨作隨棄,不加重視,故散佚頗多,民間無名氏作品更無人收集,多數佚失。
    • 43:33 39.
      (一)、元人編散曲總集1. 楊朝英編《樂府新編陽春白雪》,最早元散曲總集。卷首有貫雲石序,共收五十餘人的小令約500首,套數約60套。2. 楊朝英編《朝野新聲太平樂府》,卷首有鄧子晉序,共收80餘位作家,小令約1070餘首,套數約140套。3. 無名氏編《梨園按試樂府新聲》,共收小令約510餘首(偶爾標出一兩位作者姓名),套數約32套(有20套標出作者姓名)。4. 無名氏編《類聚名賢樂府群玉》,共收24餘位作家,小令約715餘首,多為元代中晚期作家作品。
    • 44:54 40.
      Slide 29
    • 45:28 41.
      肆、元代散曲之演變一、前期1. 蒙古滅金至元世祖,約60年間。2. 作品充滿民間文學活潑自然之特色,與北方文學質樸率直之精神。3. 作者多為北方人。4. 代表作家:關漢卿、白樸、馬致遠。
    • 45:29 42.
      Slide 29
    • 45:34 43.
      肆、元代散曲之演變一、前期1. 蒙古滅金至元世祖,約60年間。2. 作品充滿民間文學活潑自然之特色,與北方文學質樸率直之精神。3. 作者多為北方人。4. 代表作家:關漢卿、白樸、馬致遠。
    • 46:23 44.
      二、後期1. 元世祖至元末以後。2. 南宋滅亡已十餘年以後,北曲傳入南方,南方文人亦開始創作,並轉由南方作家領導。3. 北曲風格趨於曲雅婉麗,有與詩詞合流現象。活潑自然之民歌特色與質樸之北人精神漸不可見。時露雕琢痕跡。
    • 47:31 45.
      Slide 32
    • 48:27 46.
      伍、重要作家一、關漢卿(一)、作者生平1. 畢生致力雜劇,以餘力寫曲,且多寫兒女柔情。2. 為人與柳永相似。
    • 48:58 47.
      (二)、作品1. 白描本色〔雙調〕沈醉東風(五首之一) 咫尺的天南地北,霎時間月缺花飛。手執著餞行杯,眼閣著別離淚。剛道得聲「保重將息」,痛煞煞教人捨不得。「好去者,望前程萬里!」〔仙呂〕一半兒 「題情」(四錄一) 碧紗窗外靜無人,跪在床前忙要親,罵了個負心回身轉,雖是我話兒嗔,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。
    • 55:40 48.
      2. 婉麗〔仙呂〕翠裙腰  「閨怨」曉來雨過山橫秀,野水漲汀洲。闌干倚遍空回首。下危樓,一天風物暮傷秋。【六幺遍】乍涼時候,西風透。碧梧脫葉,敘暑才收。香生鳳口,簾垂玉鉤,小院深閑清晝,清幽。聽聲聲蟬噪柳梢頭。【寄生草】為甚憂,為甚愁? 為蕭郎一去經今久。玉臺寶鑒生塵垢,綠窗冷落閑針銹。豈知人玉腕釧兒松,豈知人兩葉眉兒皺!【上京馬】他何處,共誰人攜手?小閣銀瓶殢歌酒。早忘了咒,不記得低低耨。【后庭花煞】掩袖暗含羞,開樽越釀愁。悶把苔墻畫,慵將錦字修。最風流,真真恩愛,等閑分付等閑休。
    • 56:03 49.
      二、白樸(一)、作者生平1. 父為金宣宗時進士,又受教於元遺山,然值金衰亡,不久南宋亦亡,後以布衣終。(二)、作品1. 遺民悲慨【仙呂】寄生草「飲」長醉後方何礙,不醒時有甚思。糟醃兩個功名字,醅渰千古興亡事,麴埋萬丈虹霓志。不達時皆笑屈原非,但知音盡說陶潛是。2. 寫景細密雅麗,抒情坦自然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」孤村落日殘霞,輕煙老樹寒鴉,一點飛鴻影下。青山綠水,白草紅葉黃花。
    • 56:08 50.
      index 50
    • 1:01:25 51.
      三、馬致遠(一)、作者生平1. 前期作家散曲中最富者。2. 所作多懷才不遇之悲慨,辭氣豪放,元人散曲之豪放派領袖。3. 朱權《太和正音譜》論古今群英樂府格勢,列致遠第一,稱為「朝陽鳴鳯」。
    • 1:02:00 52.
  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  • 1:03:16 53.
  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  • 1:03:52 54.
  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  • 1:03:57 55.
  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  • 1:04:01 56.
      2. 閒適恬靜,清麗細密【南呂】四塊玉「恬退」(四首之四)酒旋沽,魚新買,滿眼云山畫圖開,清風明月還詩債。本是個懶散人,又無甚經濟才,歸去來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思」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    • 1:04:19 57.
  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  • 1:04:19 58.
  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  • 1:04:20 59.
      三、馬致遠(一)、作者生平1. 前期作家散曲中最富者。2. 所作多懷才不遇之悲慨,辭氣豪放,元人散曲之豪放派領袖。3. 朱權《太和正音譜》論古今群英樂府格勢,列致遠第一,稱為「朝陽鳴鳯」。
    • 1:04:21 60.
      二、白樸(一)、作者生平1. 父為金宣宗時進士,又受教於元遺山,然值金衰亡,不久南宋亦亡,後以布衣終。(二)、作品1. 遺民悲慨【仙呂】寄生草「飲」長醉後方何礙,不醒時有甚思。糟醃兩個功名字,醅渰千古興亡事,麴埋萬丈虹霓志。不達時皆笑屈原非,但知音盡說陶潛是。2. 寫景細密雅麗,抒情坦自然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」孤村落日殘霞,輕煙老樹寒鴉,一點飛鴻影下。青山綠水,白草紅葉黃花。
    • 1:04:37 61.
      三、馬致遠(一)、作者生平1. 前期作家散曲中最富者。2. 所作多懷才不遇之悲慨,辭氣豪放,元人散曲之豪放派領袖。3. 朱權《太和正音譜》論古今群英樂府格勢,列致遠第一,稱為「朝陽鳴鳯」。
    • 1:04:37 62.
      (二)、作品1. 豪放【般涉調】哨遍半世逢場作戲,險些兒誤了終焉計。白髮勸東籬,西村最好幽棲,老正宜。茅廬竹徑,藥井蔬畦,自減風雲氣。嚼蠟光陰無味,旁觀世態,靜掩柴扉。雖無諸葛臥龍岡,原有嚴陵釣魚磯,成趣南園,對榻青山,繞門綠水。【耍孩兒】窮則窮落覺囫圇睡,消甚奴耕婢織?荷花二畝養魚池,百泉通一道青溪。安排老子留風月,準備閑人洗是非,樂亦在其中矣。僧來筍蕨,客至琴棋。
    • 1:04:39 63.
      【二】青門幸有栽瓜地,誰羨封侯百里?桔槔一水韭苗肥,快活煞學圃樊遲。梨花樹底三杯酒,楊柳陰中一片席,倒大來無拘繫。先生家淡粥,措大家黃虀。【三】有一片凍不死衣,有一口餓不死食。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 爭似田園拂袖歸?本不愛爭名利。嫌貧污耳,與鳥忘機。【尾】喜天陰喚錦鳩,愛花香哨畫眉。伴露荷中煙柳外風蒲內,綠頭鴨黃鶯兒啅七七。
    • 1:04:40 64.
      2. 閒適恬靜,清麗細密【南呂】四塊玉「恬退」(四首之四)酒旋沽,魚新買,滿眼云山畫圖開,清風明月還詩債。本是個懶散人,又無甚經濟才,歸去來。【越調】天凈沙「秋思」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    • 1:06:49 65.
      四、張養浩(一)、作者生平(二)、作品1. 以名儒為名臣,偶製詞曲以抒情寄概,所作散曲多為小令,套數僅短套二。2. 具仁愛精神,尤其晚年再起後作品,充份流露悲天憫人之志,散曲表現之胸襟氣象,非一般江湖文士能比。
    • 1:07:14 66.
      3. 題材大約可分兩大內涵: 1). 嘆世歸隱,田園山水【中呂】朝天曲 自劾,退歸,用不著風雲氣。疏狂迂闊拙又癡,今日才回味。玩水游山,身無拘繫,這的是三十年落的。翠微,更奇,知道我閑居意。
    • 1:07:30 67.
      2). 懷古詠史、憂國憂民  例一【南呂】一枝花  「詠喜雨」 用盡我為民為國心,祈下些值玉值金雨。數年空盼望,一旦遂沾濡,喚省焦枯。喜萬象春如故,恨流民尚在途。留不住都棄業拋家,當不的也離鄉背土。【梁州】恨不的把野草翻騰做菽粟,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。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,我也不枉了受天祿。眼覷著災傷,教我沒是處,只落得雪滿頭顱。【尾聲】青天多謝相扶助,赤子從今罷嘆吁。只願的三日霖霪不停住,便下的當街上似五湖,都渰了九衢,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!
    • 1:12:11 68.
      例二【中呂】山坡羊  「潼關懷古」 峰巒如聚,波濤如怒,山河表裏潼關路。望西都,意踟躕,傷心秦漢經行處,宮闕萬間都做了土。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!【中呂】山坡羊  「未央懷古」 三傑當日,俱曾此地,殷勤納諫論興廢。見遺基,怎不傷悲,山河猶帶英雄氣,試上最高處閑坐地。東,也在圖畫里;西,也在圖畫里。
    • 1:14:43 69.
      4. 風格: 1). 率直豪邁,如前舉例。 2). 婉麗柔美,加以琢鍊,散曲自此走向雕琢唯美之路,達到詩、詞、曲合流。
    • 1:15:03 70.
      【雙調】殿前歡  「對菊自嘆」 可憐秋,一簾疏雨暗西樓。黃花零落重陽後,減盡風流。對黃花人自羞,花依舊,人比黃花瘦。問花不語,花替人愁。比較:李清照〈醉花陰〉 薄霧濃雲愁永晝,瑞腦消金獸。佳節又重陽,玉枕紗櫥,半夜涼初透。  東籬把酒黃昏後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消魂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語典:歐陽修〈蝶戀花〉庭院深深深幾許? 楊柳堆煙,簾幕無重數。玉勒雕鞍遊冶處,樓高不見章臺路。  雨橫風狂三月暮,門掩黃昏,無計留春住。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。
    • 1:16:26 71.
      五、貫雲石(一)、作者生平畏吾兒人,其祖阿里海牙佐元侵宋有功,封楚國公。其父名貫只哥,故雲石以貫為氏,自號酸齋。按,徐再思好食甘飴,號甜齋,其散曲遜雲石甚遠。世稱此二人為「酸甜樂府」。(二)、作品 籍出畏吾,故有西人豪放質樸之氣,後居杭州,頗染南人含蓄琢鍊之習。可見北人受南方文風之影響,亦見散曲由自然質樸演進至琢鍊典雅之痕跡。
    • 1:18:37 72.
      (三)、舉例【正宮】塞鴻秋  「代人作」 戰西風幾點賓鴻至,感起我南朝千古傷心事。展花箋欲寫幾句知心事,空教我停霜毫半晌無才思。往常得興時,一掃無瑕玼,今日個病厭厭,剛寫下兩個相思字。【中呂】紅繡鞋東村醉西村依舊,今日醒來日扶頭,直吃得海枯石爛恁時休!將屠龍劍,釣鰲鉤,遇知音都去做酒。
    • 1:19:49 73.
      【雙調】蟾宮曲   凌波晚步晴煙,太華雲高,天外無天。翠羽搖風,寒珠泣露,總解留連。明月冷亭亭玉蓮,蕩輕香散滿湖船。人已如仙,花正堪憐,酒滿金樽,詩滿鸞箋。
    • 1:20:00 74.
      六、喬吉(一)、作者生平窮愁潦倒,孤傲自賞,不和於俗,有懷才不遇之痛。(二)、作品存曲數量於元人中僅次於張可久。2. 風格: 1). 直抒胸臆:如部份自述作品。 2). 雕琢鍛鍊:或奇詭,或雅麗,但皆由雕琢之法。 3). 使用較多俚語,又雜用鍾鍊工整之雅句,有不倫不類之感。
    • 1:20:46 75.
      2. 風格: 1). 直抒胸臆:如部份自述作品。【正宮】綠幺遍  「自述」不占龍頭選,不入名賢傳。時時酒聖,處處詩禪,煙霞狀元,江湖醉仙,笑談便是編修院。留連,批風抹月四十年。【中呂】山坡羊  「冬日寫懷」離家一月,閑居客舍,孟嘗君不費黃齏社。世情別,故交絕,床頭金盡誰行借?今日又逢冬至節。酒,何處賒?梅,何處折?朝三暮四,昨非今是,癡兒不解榮枯事。攢家私,寵花枝,黃金壯起荒淫志,千百錠買張招狀紙。身,已至此;心,猶未死。
    • 1:21:05 76.
      2). 雕琢鍛鍊:或奇詭,或雅麗,但皆由雕琢之法。  a. 危詭或清空:或奇詭如李賀詩,或清空近姜夔詞。  b. 雅麗:
    • 1:21:26 77.
      a. 危詭或清空:或奇詭如李賀詩,或清空近姜夔詞。如:【雙調】水仙子  「怨風情」眼中花怎得接連枝,眉上鎖新教配鑰匙,描筆兒勾銷了傷春事。悶葫蘆絞斷線兒,錦鴛鴦別對了個雄雌。野蜂兒難尋覓,蝎虎兒乾害死,蠶蛹兒畢罷了相思。【雙調】水仙子  「詠雪」冷無香柳絮撲將來,凍成片梨花拂不開,大灰泥漫了三千界。銀稜了東大海,探梅的心噤難捱。麵甕兒裏袁安舍,鹽堆兒裏黨尉宅,粉缸兒里舞榭歌臺。
    • 1:21:43 78.
      b. 雅麗:  【雙調】清江引  「即景」垂楊翠絲千萬縷,惹住閑情緒。和淚送春歸,倩水將愁去,是溪邊落紅昨夜雨。
    • 1:22:10 79.
      3). 使用較多俚語,又雜用鍾鍊工整之雅句,有不倫不類之感。【南呂】一枝花  「私情」雲髫金雀翹,山隱青鸞鑒,藕絲輕織粉,湘水細揉藍。性子兒巖嵌,小可底難搖撼,起初兒著莫咱,假撇清面北眉南,實怕儹紅愁綠慘。
    • 1:23:50 80.
      七、張可久(一)、作者生平(二)、作品1. 張可久小令代表元代後期散曲之最高成就。2. 題材無所不包。(已完全取代詩詞之正統地位)3. 風格:典雅婉麗,有與詩詞合流現象。張可久之前的曲家雖有典雅婉麗之作,但僅為風格之一面,但張可久卻是風格之全部,至此,曲已成為完全雅化的文學類型。
    • 1:23:51 81.
      3). 使用較多俚語,又雜用鍾鍊工整之雅句,有不倫不類之感。【南呂】一枝花  「私情」雲髫金雀翹,山隱青鸞鑒,藕絲輕織粉,湘水細揉藍。性子兒巖嵌,小可底難搖撼,起初兒著莫咱,假撇清面北眉南,實怕儹紅愁綠慘。
    • 1:23:53 82.
      七、張可久(一)、作者生平(二)、作品1. 張可久小令代表元代後期散曲之最高成就。2. 題材無所不包。(已完全取代詩詞之正統地位)3. 風格:典雅婉麗,有與詩詞合流現象。張可久之前的曲家雖有典雅婉麗之作,但僅為風格之一面,但張可久卻是風格之全部,至此,曲已成為完全雅化的文學類型。
    • 1:25:00 83.
      4. 典雅風格產生途逕: 1). 以前人詩詞入曲: 2). 以填詞態度作曲:多數作品韻味格調,純係宋詞(典雅婉麗),其餘介於詞曲之間,字句均經過高度琢鍊,極少白描。
    • 1:26:06 84.
      index 51
    • 1:26:50 85.
      5. 評價:被視為婉麗派(清麗派)領袖。 1). 「其詞清而且麗,華而不艷」。 2). 與喬吉皆講究典雅琢鍊,好以前人詩詞入曲,但喬吉較奇詭,可比李賀,張可久較婉麗,可以李商隱。 3). 喬吉俚語較多(尤其套數),張可久絕少俚俗作品。
    • 1:27:26 86.
      (三)、舉例【雙調】清江引  「秋懷」西風信來家萬里,問我歸期未?雁啼紅葉天,人醉黃花地,芭蕉雨聲秋夢裏。【雙調】折桂令  「九日」對青山強整烏紗,歸雁橫秋,倦容思家。翠袖殷勤,金杯錯落,玉手琵琶。人老去西風白髮,蝶愁來明日黃花。回首天涯,一抹斜陽,數點寒鴉。晏幾道〈鷓鴣天〉:「翠袖殷勤捧玉鍾,當年拚卻醉顏紅。舞低楊柳樓心月,歌盡桃花扇底風。」秦觀〈滿庭芳〉:「多少蓬萊舊事,空回首煙靄紛紛。斜陽外,寒鴉數點,流水繞孤村。」
    • 1:29:13 87.
      ※元曲派別與分期(一)、豪放派:1. 前期:馬致遠、貫雲石、張養浩。2. 後期:如楊朝英等較次之作家。(二)、婉麗派:1. 前期:關漢卿、白樸。(關漢卿白描本色作品亦多,故亦頗具豪放風格)2. 後期:喬吉、張可久。
    • 1:30:19 88.
      ** after 第二十七講 元代散曲.ppt
    • 1:30:22 89.
      index 52
    • 1:30:29 90.
      ※元雜劇緒論壹、中國戲曲1. 中國傳統戲曲特色:中國傳統戲劇不同於西方戲劇或現代話劇,其表演方式主要由演員以劇情中當事人身分,通過「唱、念、做、打」等高度技藝化的表演,融合曲辭、說唱、音樂、舞蹈、表情、身段,甚至雜耍、武術等技藝為一體的多元綜合性表演。
    • 1:31:50 91.
      元雜劇
    • 1:31:50 92.
      ※元雜劇緒論壹、中國戲曲1. 中國傳統戲曲特色:中國傳統戲劇不同於西方戲劇或現代話劇,其表演方式主要由演員以劇情中當事人身分,通過「唱、念、做、打」等高度技藝化的表演,融合曲辭、說唱、音樂、舞蹈、表情、身段,甚至雜耍、武術等技藝為一體的多元綜合性表演。
    • 1:31:51 93.
      2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史》:「必合言語、動作、歌唱以演一故事,而後戲劇之意義始成。」其論「元雜劇之淵源」,指出:「真正之戲劇,起於宋代。」但宋代劇本無存,故論真正之戲曲,則不能不從元雜劇開始,元雜劇乃中國戲曲發展至高峰之標誌。3. 元雜劇流行時期,江南地區盛行南戲,經過改良,慢慢發展成明清之傳奇,為中國戲曲發展的另一個高峰。
    • 1:33:10 94.
      貳、元雜劇的先聲一、原始時代歌舞的結合 先民的狩獵舞、戰爭舞、祭祀如春耕、秋收、求雨、驅疫、祭神等等。這些表演活動,均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。
    • 1:33:57 95.
      二、先秦巫覡歌舞與俳優(一)、巫覡歌舞以媚鬼神:1.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史》以為,古代巫覡是以歌舞娛神為「職」,藉巫覡「妝扮」為「靈保」或「尸」,作為神靈依附的實體。如《楚辭.山鬼》即由巫扮演女山鬼,覡扮演人間公子之對歌對舞。除了神靈外,還有群巫伴隨,或歌或舞,載歌載舞,場面熱鬧,達到娛神的效果。2. 這些巫覡可算是最早的「演員」。
    • 1:36:22 96.
      (二)、俳優1. 俳優:亦稱倡優、優人,可算是最早以娛人為宗旨的「演員」。2. 乃由王侯貴族畜養、專供娛樂的藝人,多善歌舞,或長調笑,以提供娛樂。如《史記.滑稽列傳》中楚人優孟模仿孫叔敖,令楚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,令以為相。3. 優孟只是模仿一個特定人物言行,並不是戲劇必須的「代言體」,更非依據現有故事節的表演。
    • 1:38:07 97.
      三、兩漢魏晉南北朝 (一)、兩漢角觝戲1. 兩漢「百戲」盛行,包括歌舞、俳優、雜技、角觝(二人角力、摔跤)等各種雜類技藝表演。2. 「角觝」屬技藝競賽,通常僅二人上場表演,不僅包括二人角力特技,還有化妝歌舞、假面弄獸、武術表演等等。
    • 1:39:12 98.
      3. 〈東海黃公〉:張衡〈西京賦〉稱頌京城長安御前表演各種「角觝之戲」時稱:「東海黃公,赤刀粵祝,冀厭白虎,卒不能救;挾邪作蠱,於是不售。……」 可知角觝並不是二人憑實力在場上決一勝負,而是敷演既定故事:東海黃公因法術失靈,而被白虎所殺。演時由兩演員,一扮黃公,手持赤金刀,一扮白虎,繼而相鬥、黃公不敵,為虎所殺。4. 依繼定故事情節進行,有演員、有特定服飾和化妝,將舞蹈和角觝動作結合,已粗具戲曲胚胎形式。
    • 1:42:03 99.
      (二)、曹魏《遼東妖婦》1. 《三國志.魏志.齊王紀》裴松之注引司馬師〈廢帝奏〉云廢帝日與小優郭懷、袁信等於建始芙蓉殿前裸袒遊戲,「又於廣望觀上,使懷、信等於觀下作《遼東妖婦》。嬉褻過度,道路行人掩目。」2. 男扮女妝,以男優扮妖婦。3. 可能是調弄搞笑之戲,並且突破尺度,以營造大眾娛樂性的效果。(擺脫道德觀)
    • 1:44:25 100.
      三、北齊《蘭陵王入陣曲》與《踏謠娘》合歌舞以演一事 (一)、蘭陵王入陣曲1. 唐.崔令欽《教坊記》:「大面」出北齊蘭陵王長恭,性膽勇而貌婦人,自嫌不足以威敵。乃刻木為假面,臨陣著之。因以為戲,亦入歌曲。2. 《舊唐書.音樂志》:「代面」出於北齊。北齊蘭陵王長恭,才武而面美,常著假面以對敵。嘗擊周師金墉城下,勇冠三軍。齊人壯之,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。謂之《蘭陵王入陣曲》
    • 1:47:27 101.
      (二)、踏謠娘 唐.崔令欽《教坊記》:《踏謠娘》,北齊有人姓蘇,皰鼻,實不任,而字號為郎中。嗜飲酗酒,每醉輒毆其妻。妻銜悲,訴於鄰里。時人弄之。丈夫著婦人衣,徐步入場,行歌,每一疊,旁人齊聲和之云:「踏謠和來!踏謠娘苦和來!」以其且步且歌,故謂之「踏謠」,以其稱冤,故言「苦」。及其夫至,則作毆鬥之狀,以為笑樂。……
    • 1:50:30 102.
      四、唐歌舞戲與參軍戲:中國戲曲的誕生 (一)、唐代歌舞戲:歌舞+角觝1. 演出目的:娛樂市井大眾或宮廷、貴族、官員。2. 唐代宮廷特別設有「梨園」,訓練藝人的單位。從民間選拔藝人入宮,提供皇室娛樂。3. 當時宮廷設有「鼓架部」,專門進行一些歌舞戲的表演。唐人段安節《樂府雜錄》載鼓架部:
    • 1:51:23 103.
      樂有:笛、拍板、答鼓(即腰鼓)、兩杖鼓。戲有:《代面》,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,善斗戰,以其顏貌無威,每入陣即著面具,後乃百戰百勝。戲者衣紫,腰金,執鞭也。《缽頭》,昔有人父為虎所傷,遂上山尋其父尸。山有八折,故曲八迭。戲者被髮,素衣,面作啼,蓋遭喪之狀也。《蘇中郎》,後周士人蘇葩,嗜酒落魄,自號「中郎」。每有歌場,輒入獨舞。今為戲者,著緋,戴帽;面正赤,蓋狀其醉也。即有《踏搖娘》、《羊頭渾脫》、《九頭獅子》,弄《白馬益錢》,以至尋橦、跳丸(丟球),吐火、吞刀,旋槃、觔斗,悉屬此部。
    • 1:54:14 104.
      1). 「代面」即蘭陵王入陣曲。 2). 缽頭《通典》146又作「撥頭」,云:「出西域。胡人為猛獸所噬,其子求獸殺之,為此舞以象也。」與此小異。(角觗戲) 3). 《蘇中郎》即《踏搖娘》。至唐時故事劇情已增加,人物亦增加為旦(妻)、淨(蘇中郎)、丑(當鋪掌櫃或幫腔的眾人),並且展示了歌舞戲和角觝戲二者合流的趨勢。
    • 1:55:05 105.
      4. 晚唐《樊噲排君難》演出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中的「鴻門宴」情節。5. 以上唐代歌舞戲並未留下相關底本,但依史料描述,可知: 1). 故事性增強。 2). 向多元化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。 3). 已是人物代言體。 4). 隨故事情節複雜化,角色亦增多。
    • 1:57:17 106.
      (二)、參軍戲1. 由「參軍」、「蒼鶻」二角色作滑稽對話與動作表演,偶而藉以諷刺朝政,或批評社會現象。類似現代的二人對口相聲。2. 淵源於先秦宮廷俳優調笑,繼而至三國,劉備曾命優人扮演「慈潛訟鬩」,調笑因政爭而不相容的二位學士。
    • 1:59:07 107.
      3. 參軍戲正式起源有二說,一為石勒館陶令周延,另一說為後漢和帝的館陶令石耽,此二人之故事均因貪污而下獄,後被放出,乃以俳優演出戲弄調笑贓官戲碼以調笑之。受戲弄之官員扮「參軍」,戲弄之俳優扮「蒼鶻」(因鶻本為搏擊之鳥),且有人撰詞,演出固定的「劇本」。
    • 2:00:32 108.
      4. 「陸參軍」 1). 唐.范攄《雲溪友議》卷9「艷陽詞」條云: (元稹)廉問浙東,……乃有俳優周季南、季崇,乃妻劉采春,自淮甸而來,善弄〈陸參軍〉,歌聲徹雲。……元公贈采春詩曰:「新妝巧樣畫雙娥,幔裹恒州透額羅。正面偷輪光滑笏,緩行輕踏皺紋靴。言詞雅措風流足,舉止低回秀媚多。更有惱人腸斷處,選詞能暢望夫歌。」……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,皆當代才子所作,五六七言,皆可和者。其詞曰:「不喜秦淮水,生憎江上船。載兒夫婿去,經歲又經年。……」采春一唱是曲,閨婦人莫不漣洏。……
    • 2:02:06 109.
      2). 參軍戲在中唐已通行大江南北,戲中亦有歌唱,且為市井之娛樂,可男女合演,甚至以女演員為主角,當時有名的女角為劉采春,所唱之曲則為文士所作,具有抒情性,可見得調笑嘲弄的丑角參軍戲已漸邊緣化。「陸參軍」已經演變為參軍戲與歌舞戲摻合的表演形式。
    • 2:02:59 110.
      五、宋金雜劇與諸宮調:成型期1. 宋、遼、金時期的中國戲曲形式以「宋雜劇」和「金院本」為代表。2. 形式上繼承唐代參軍戲,又吸收歌舞表演與民間說唱技藝。 (一)、宋雜劇1. 南宋.周密《武林舊事》卷10記錄的〈官本雜劇段數〉,共錄宋雜劇劇目280種。
    • 2:03:52 111.
      2. 南宋.灌園耐得翁《都城紀勝》「瓦舍眾伎」條: 雜劇中末泥為長,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。先做尋常熟事一段,名曰「艷段」;次做「正雜劇」通名為「兩段」。末泥色主張,引戲色分付,副淨色發喬,副末色打諢,又或添一人「裝孤」。其吹曲破斷送者,謂之「把色」。大抵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,本是鑒戒,或隱為諌諍者,故從便跣露,謂之「無過蟲」。
    • 2:06:24 112.
      1). 故事主體:「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」。 2). 角色:「末泥」、「引戲」負責指揮調度,「副末」、「副淨」、「裝孤」、「把色」負責表演。 3). 結構: 「艷段」(先作尋常熟事一段,即開場活動)、「正雜劇」(有兩段名目相同且性質相類的故事)、「雜扮」(外加的一段散場戲,表演一些玩笑小戲)。
    • 2:07:12 113.
      3. 《目連救母》雜劇  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卷8,述汴京中元節:「七月十五日中元節。先數日,市井賣冥器,……构肆樂人,自過七夕,便搬《目連救母》雜劇,直至十五日止。觀者增倍。」
    • 2:08:28 114.
      1). 「构肆」即瓦舍中的「勾欄」,是都會中表演各類技藝的娛樂場所。 2). 《目連救母》即由唐〈目連變文〉演變而來的故事,至此已為扮演複雜的大戲,由演員妝扮人物,依固定故事情節,以代言體演出。依其可以演出七八天可見,若非劇情繁富,演出連續劇,就是演出精彩,可以每天演同一個故事,卻能達到觀者倍增的效果。
    • 2:09:34 115.
      Slide 25
    • 2:10:29 116.
      (二)、金院本1. 「院本」即「行院之本」,即坊間行院職業藝人據以演出的底本。「金院本」與「宋雜劇」大致相同。2. 元.陶宗儀《輟耕錄》「院本名目」收金代院本690種。※宋金雜劇隨著北曲曲牌聯套體的形成與流行,尤其是「諸宮調」的說唱藝術流行後,促成元雜劇的產生。
    • 2:10:35 117.
      Slide 25
    • 2:10:48 118.
      (二)、金院本1. 「院本」即「行院之本」,即坊間行院職業藝人據以演出的底本。「金院本」與「宋雜劇」大致相同。2. 元.陶宗儀《輟耕錄》「院本名目」收金代院本690種。※宋金雜劇隨著北曲曲牌聯套體的形成與流行,尤其是「諸宮調」的說唱藝術流行後,促成元雜劇的產生。
    • 2:12:12 119.
      第二十八講 元代雜劇壹、元雜劇興盛原因 (一)、外在條件1. 戲曲演出的商業化、消費化。 1). 元代城市商業經濟繁榮,促進休閒娛樂產業發展。 2). 元代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,京城大都為歐亞兩洲的政治中心,使節紛至、商旅畢集,為一國際性的大都市。於此國際性大都市中,勢必需要大量的公共娛樂。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陳恬儀
    發表人
    陳恬儀
    單位
    powercam.fju.edu.tw (root)
    建立
    2021-06-07 21:27:09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1-06-07 23:48:07
    長度
    2:13:30
    更多